例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2

例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张艳丽

郧西县城关镇明德小学   442600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高速发展,发展需要的是创新,创新的原动力就是人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的形成与创造性思维紧密相连。小学阶段是认识发展的启蒙阶段,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取得成效,那么一定能够为学生将来在建设祖国的实践中做出不凡的贡献。创造性思维是指在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的、扩散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独特性、灵活性等特点。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思考应该怎样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才能培养孩子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问题。下面,用几个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点滴经验。

1.动手实践,大胆想象

在学习过程中,当孩子们有疑问,或感到新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用双手再去探索、再去创造。因此,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时,要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并亲自动手实践,可以使其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在“动”中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1 已知扇形所在圆的半径r=8cm,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如图1)

题目出示后,很多学生快速给出了答案。先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求出扇形的面积,然后相减就得到了阴影部分的面积。我充分肯定了这一部分学生的解答方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呢?孩子们立刻开始思索起来,有人冥思苦想,有人涂涂画画,还有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几分钟后,一位同学站起来骄傲说:“老师,我觉得还可以这样做:“我把这个图形看成是一个外方内圆的图形的四分之一。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面积的差再除以4就行了!”还没有等我发表见解,另外一名学生急切站起来,激动地说:“老师,我思考直接使用外方内圆的结论,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是0.86r²,题目中的扇形的半径是8,那么他所在圆的半径就是8,就可以用0.86X8²÷4啦!”听完两位孩子的回答,大多数孩子都开始点头了,想明白了这两位同学的解题思路。可是,还有一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孩子,还是一头雾水。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外方内圆的图片拿出了来,和孩子们一起复习了相关知识。然后,我变魔术一般,取下了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也就是图中的图形。通过这个实物展示,原来没弄清楚来龙去脉的孩子都高兴地笑了,大声说“我学会了”“原来是这样!”趁热打铁,我鼓励孩子们说:“宝贝,只要你们多动脑、勤于思考,每一位同学都会学好数学的呦!”

2. 学以致用,类比迁移

类比的思想方法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鼓励同学们学以致用,类比迁移,寻找规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2  把一根绳子对折一次,每段绳长是全长的几分之几?对折两次,每段绳长是全长的几分之几呢?三次呢?四次呢?n次呢?

看到问题,多数孩子都是凭空想象,答案自然不会很快出来,更不会全部正确。因为孩子们手上没有现成的绳子,于是我就让孩子们通过折纸的方式来探索。每折一次,记录一次结果。很快有人积极告诉我:“老师,第一次是1/2,第二次是1/4,第三次是1/8,第四次是1/16……每折一次都要在前一次的基础上除以2.那么第n次就是2的n次方分之一。”这位学生一说完,我就让大家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来验证结果。在大家的实验中,结论被证实了。

在得出结论欣喜的同时,我提出了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小胡同学想的最快,解决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秘诀吗?”很多同学说“动手实验,找规律”是最有效的方法。我肯定了大家的说法后接着说:“既然大家想找规律,那么老师再来一题,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有了刚才动手实践的热度,孩子们兴趣高涨,积极响应,纷纷竖起小耳朵听题:“如果把刚才每一次得到的结果都加起来,和是多少啊?也就是求1/2+1/4+1/8+1/16=?”

看到题目,第一部分学生开始通分,按照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开始计算,算着算着有了为难情绪,像是算不下去了。但是,第二部分学生一口就说出了结果是15/16。这时候,第一部分同学用期待地眼神看着他们,心想“怎么这么快啊?什么诀窍?”对第二部分同学的“神速”刮目相看。看那些同学焦急地样子,我请班里同学公认的最爱学习的小刘同学给大家介绍:“我把这道题与上面的题目对比后发现,所求分母像折绳子题目一样,折4次是2的4次方等于16,分母比分母少1,所以是15/16。同学再结合书本107页(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的例二来学习就不难得到答案了。”几分钟后,每位同学找到这个规律后都兴奋不已,并且发出感叹:“今后,我在学习中也要运用内比的方法去思考,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

3.开动动脑,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开动脑,把所学的新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拓展与延伸是指将新学习的内容由课内向纵深处或向课外合理地拓展、渗透,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持续探索的状态。

例3一个圆形的喷泉水池,直径是10米。现在它

周围扩建一条宽4米的绿化带,绿化带的面积是多少?

我刚刚展示这道题,小张同学最先就给出了正确答案。这时,我巡查视了全班同学多数同学都会做这道题。

我话锋一转:“我是想让大家根据这个题目再提出新问题,并给出主要的答题过程。看看哪个学习小组出的题好,答案正确且新颖。开始!”几分钟后,八个小组分别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比如第一小组提出求喷泉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就是已知直径求面积。第二小组提出在喷泉水池的周围走三圈,要走多少米?就是求内环的周长的三倍是多少。

最后我挑出了两个最有创意的问题和全班同学探讨。第五小组提出的“在绿化带里面种风景树,每棵树大约占地4平方米,最少需要多少棵风景树?”学生们思考讨论后发现这道题需要先求出圆环的面积,然后再结合前面的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在计算的过程中还需要使用“进一法”来处理结果。很有深度!

第七小组提出的“在绿化带的周围安装路灯,每隔5米安装一盏,至少可以安装多少盏?”这个问题的提出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必须先解决外环的周长,然后还要把孩子们最惧怕的植树问题融进来,所以难度自然增加。不过这些都没有难倒他们,最终通过老师的点拨和他们的小组讨论,顺利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新知识的学习表现出积极探索的态度,主动去“思”、去“想”、去“问”,进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创造性思维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加他们知识的总量,为其进行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开辟新局面。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孩子们创造思维的碰撞出璀璨的火花,绽放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