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2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黎文婷

红谷滩区碟子湖学校 330038

摘要:为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持续性发展,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诵读主动性,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小学时期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新课标等方面的要求制订灵活的教学方案,以便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基于此,以下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引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典诵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所以,语文教师要增强对国学经典的应用意识,通过国学经典作品在语文课堂上的科学融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国学经典作品中的圣贤之思、文本之作,充分调动学生的耳、口、眼、心等多种感官神经,激发学生在语文学过程中的联想力、鉴赏力,打开语文学习新世界的大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加快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引导每一个学生自觉成为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继承者。

一、国学经典是滋养学生心灵的“良药”

小学生性格活泼,判断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教师如果引导不当,就会导致其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缺乏自信,沮丧等。古人云:“孩子是无辜的,他的罪在于大人。”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沟通缺乏针对性、艺术性,不仅会让孩子感到痛苦,还会浪费时间,甚至会让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效果远远胜于唠叨和说教。在当今社会,尊师重道、孝敬父母是基本素质,如《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对尊敬长辈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胜于空洞的说教。此外类似于“以德为先,以知为先,以信为先,以心为本,以身为本,以家庭为本,以国为本”等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学经典中比比皆是。学生长期诵读,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营造诵读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既要考虑客观因素,又要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诵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哪些方面的辅助,如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多媒体视频,传授诵读方式与技巧等,从客观方面为学生构建诵读环境。主观因素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表扬等,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提升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如何有效营造诵读氛围,具体要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诵读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两方面入手,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获得学生的主观认可。一旦获得学生的认可,经典诗文的诵读就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九课《题西林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讲述苏轼写这首诗的背景,以古诗背后的故事为载体拉近学生与古诗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明确诗人作诗时的心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在多媒体设备中观看庐山,深入体会诗人的心情。在环境氛围的渲染下,学生也会愿意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感受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探索诗中的内涵和哲理。为此,教师要多方向考虑诵读环境的营造,尽可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教师应借助音乐或视频烘托氛围,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在学生诵读之后,教师应适当地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诵读自信。学生在得到教师的积极评价后,诵读积极性也会进一步提升,随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整体诵读一遍,感受二次诵读与初次诵读之间的差异。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古诗词,教师应示范诵读,或借助多媒体平台诵读视频,为学生提供导向。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构建和谐的诵读环境,确保诵读效果在环境的作用下有所提升。

三、语文教师要丰富国学经典的教学情境

将国学经典内容通过更加形象、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展现,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例如,在《咏柳》这首诗歌的教学中,对其中的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如果单纯地让小学生从字面上进行理解,显然会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这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食品来创设鉴赏情境,也可以让学生在户外进行观察后再来体验和感悟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准确理解“碧玉”“丝绦”等比喻手法的运用技巧,这对提高学生的国学经典鉴赏能力还大有帮助。

四、培养学生基础语感

经典诵读不只是单纯朗读古诗词和文言文,更重要的是感受其中的节奏、内涵及语感。如果学生没有感情地朗读,那么高效的经典诵读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学生的语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关键因素,可以促使学生感受诵读文本的思想。但是,学生基础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对此,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理解经典诵读内容的含义,感受文章的语感,进而提高诵读质量和效率,并促使学生掌握经典诵读中的平仄及韵律。例如,针对《从军行》,教师可采取经典诵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典诗歌,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及誓死杀敌和保家卫国的精神。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习诗歌,了解诗歌特点,并感受诗歌的中心思想。此外,教师可以在经典诵读中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落实语感教学,保证经典诵读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基础语感的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文化修养。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更需要贴近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鼓励和引导小学生加强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探究和学习,有效对接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语言建构、文化传承、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学科素养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延展语文课程的教学范围,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培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茜.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有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探讨[J].读写算,2022(23):78-80.

[2]金双胜.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2(Z2):73-74.

[3]公静.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有问题及对策研究[C]//.2022教育教学探究网络论坛论文集(二).,2022:61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