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立意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例——以《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史料实证立意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例——以《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例

马婷

海西州高级中学

[摘  要]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回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是实现进行历史研究的第一步,“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借此,笔者对“史料实证”这一素养重新解构,根据课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定位为如下步骤:获取史料——辨别史料——解读史料。

[关键词]史料实证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 部编历史教材

在部编教材的史料研读模块中,强调史料的分析与解读。其中在学习目标中强调引导学生对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现代音像史料、数字资源利用等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从而认识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主要以课本资料为信息的主要来源,但在日常教学中,仅有课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课本资源主要体现在对普遍知识的应用,而对于乡土资料的开发则需要运用大量的史料;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史料的获取,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四课的内容。主要解读两汉时期对于统一民族的的巩固与下一专题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相呼应。本课内容主要以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线,解读两汉的发展状况。但就从时间来看,跨度大内容多,因此在讲解中汉代古墓为主线,渗透史料实证。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汉制有大致了解,例如对“推恩令”“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等名词稍有了解,但由于未经过高中阶段通史内容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中知识体系还未建立,知识点记忆零碎,因此本课以史料实证为主要的渗透内容,加深两汉时期历史事件的记忆。

三、教学目标

借助“获取史料——辨别史料——解读史料”,三个步骤实现对史料的精准分析,以此来渗透史料实证。

(一)获取史料

主要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收集,以此佐证历史。本课主要运用“二重证据法”即通过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来对两汉历史进行解析。而其中文献资料的获得主要通过教材等文字资料,而实物资料则通过课堂中对汉墓的介绍获取。

(二)辨别史料

在互联网+的时代,面对浩瀚的信息该如何处理,这是史料辨别阶段该做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最为合理的史料莫过于课本资料,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学生主要依据课本中给的史料进行分析,基于课本资料在补充相应的资料,如《史记》、《资治通鉴》等重要的史料资源,与此同时,本课增加画像砖、汉墓壁画等重要的文物资源。

(三)解读史料

通过对史料的研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证能力。胡适曾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解读史料就是在通过史料求证假设。而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对教材知识的简单梳理,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政策。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本课以二重证据法为主要的线索,其中明线以汉代考古发现为主,而暗线则是以文献内容为主,以此来立体系统讲解两汉状况。

(二)难点

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内容多。

五、教学方法

王国维先生在列举考古方法时,提倡“二重证据法”即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之间相互印证。本课结合“二重证据法”参考汉代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渗透史料实证。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与讲授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前先来看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中有青山有塬有流水,这在堪舆之学中,此地是风水宝地,这么一块宝地中有一座大墓—霸陵。那么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霸陵的墓主人是谁?这和我们这节课有什么关系?我们今天到底要学习什么等等。那么首先我们就解决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通过考古发现来了解汉的历史。那么我们回到刚刚的问题中,霸陵的主人是谁,我们来看一段新闻找到答案。

生:霸陵的主人是汉文帝。

师:历史人物的描述一定要有时空定位,各位同学对他的描述很正确但不精准,所以我们首先要找到和他有关的时间线索,并对其进行定位。

师:王国维先生曾说这个时代的考古是很幸运的,既有大量文物出土又有很丰富的文献资料所以他提倡我们要用“二重证据法”,所以在了解完成时间线索后来看史书中如何记载。

     “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能从材料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汉文帝敦朴勤简;霸陵中没有贵重陪葬品,陵墓简单。

师:通过史料与考古我们大致了解了汉文帝与霸陵,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霸陵的位置在哪?

生:长安以东

师:古代帝陵的修建是有重要意义的,帝陵修建后会派军队守陵,所以有人推断霸陵也有军队驻扎。所以为什么要在长安以东派军队,要防范谁?

生:东方的诸侯国。

【设计意图】利用时空线索定位精准的时间,以现有的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为主要依据分析汉文帝的人物特点以及所生活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霸陵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引出长安以东分布大量诸侯国的史实。以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0页的内容,分析王国问题的由来与解决。在地理位置上霸陵靠近南陵,以霸陵的地理位置为下一个问题的突破口,分析南陵。

师:阅读书本20页的内容回答汉代诸侯国问题的由来是以及解决方式是什么。

生:诸侯国势力强大,给汉朝的统治埋下隐患(高祖初期大封异姓诸侯,后期大封同姓诸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任用“酷吏”

师:所以汉代政治特点之一,就是地方权力不断向中央转移。

师:对比南陵的当卢和海昏侯暮里出土的当卢,你能发现什么信息?阅读21页并找出原因

生1:海昏侯墓里的当卢更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

生2:汉武帝时期在巩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并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城开通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设计意图】南陵与海昏侯墓分属于西汉初期与西汉晚期,两个墓中都出土当卢且当卢的纹饰中皆有游牧民族的色彩,但不同的是少数民族纹饰的程度不同,借以此引导学生分析西汉时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流与交往。

(二)课堂小结

两汉时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文化上南北方文化不断交流发展。总而言之,两汉时期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基因。

七、教学反思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似乎一直是理科学习的法宝,但实际上在文科的学习中,也应该如此,在历史学习中,我们也要利用多重证据求证客观事实。本课利用二重证据法,引导学生从多重史料中获得信息,以渗透学生史料实证为主要的学习目标,在培养学生实证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汉代历史的兴趣。因课程内容的限制,本课主要以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为主要的证据求证历史,而对于民俗与民族资料等资源利用较少,因此对于本课主要以二重证据法为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马云飞、肖海龙、陈辉:《近五年我国中学“史料实证”教学的进路与审视》,《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年,第6期.

[3]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