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感知  在激励中升华——“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大班德育课程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在生活中感知  在激励中升华——“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大班德育课程机制

李时芳

太仓市沙溪镇白云幼教中心白云幼儿园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可见,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教育教学契机,德育的引领更应如此。因此,针对思维和意识日渐成长的大班幼儿,对其进行德育课程的引领应该在生活中进行,带孩子们感受是非对错,强化他们已有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此过程,我们对孩子们正确的行为予以肯定,并进行激励,满足幼儿不同心理层次的需求,使其实现自然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德育生活教育   激励

德育是对幼儿精神内核的影响,传统的德育方式,注重说教和约束,只能暂时管住幼儿,却会影响师关系,终归是治标不治本。在大班德育工作中,我们选择德育回归生活的策略,走生活德育的路线,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规则,让规则点亮他们的心灯,并在此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运用各种激励来强化孩子们的积极行为,助力其良好品质的形成。

一、源于生活,以经验为指引

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我希望尽可能选择适宜的方式,以免伤害孩子的心灵。可是,进入大班,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周围环境的熟悉,他们对待事物的依赖性减弱,个性也在增强。大班的孩子们如同成长中的蜗牛,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触碰试探规则。

⒈打破传统,与生活经验相链接

在德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传统式的说教效果却不能让人满意,每次引导过后,当时见效后就抛到了九霄云外。怎样才能让德育课程中的目标达成度呈现入脑入心的效果?我开始反思并寻找适合大班幼儿的方法。

我注重在生活中进行行为引领。古语云:言传不如身教,话语质朴,细加揣摩,却蕴含着深刻的德育道理。不要小看幼儿,他们人小心不小,灵慧的眼睛好像一面面小镜子,老师的生活举止,都会映入他们澄澈的眼眸中。为此,我更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比如,在生活中,面对小朋友时,我始终保持平和的姿态,轻言细语讲道理,动手帮忙有足够的爱心。又如,注意整理教学用的资料,泥工示范活动后回收每一样物品,细心关爱自然角中的各种动植物……

大班孩子喜欢观察和模仿,与其把意愿和要求加到孩子们的身上,不如用自己的生活行为潜移默化的进行影响,让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得到自然的熏陶。

⒉回归生活,与拓展资源相融合

孩子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汲取德育课程生发的支点,然而获取经验提升的他们,唯有将这些亮点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才是德育课程机制中的精髓要点和内涵需求。

例如,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中,都知道要排队,不能插队、拥挤等,要遵公约和规则。那么在实际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就是德育延伸的重要机制。于是,我引导孩子们开展了一次“儿童发布会”形式的“圈谈”,让孩子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讨论如何将德育运用到生活中的途径和方法。孩子们侃侃而谈,有的说:可以在家庭中也制定像班级里一样的规则和公约;有的说:自己制定一份计划,每周至少做一次好人好事……

倾听了孩子们的讲述,作为德育课程引领者的我们,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把精力放在“儿童”本身,通过“入情入境”地观察、帮扶,对幼儿的原有经验进行激活、拓展和提升。进而推动他们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向着浅层过渡到深层的发展。

二、点亮童心,在游戏中渗透

孩子毕竟是孩子,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们还可以将生活教育和课程游戏化结合起来,开拓独具特色的生活德育游戏课程。只有具备生活育人的视角,陪孩子用游戏的方式透视周围的一切,鼓励他们表达和交流,德育才会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借用生活类游戏,进行道德品质的诱导,从生命成长的角度,让教育呈现真实有趣、富有意义的面貌。许多时候,我们会陪孩子一起玩着、做着、聊着,在生活环节中感知他们的兴趣和疑惑,寻求生活游戏的创设灵感。慢慢的,在敬重专业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致力于做好“点亮幼儿心灯的人”。通过德育生活化、游戏化策略,我们走过“观察孩子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德育路径,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热爱生活、阳光快乐的种子,用全部的热情,追寻“德育生活一体化”的愿景。效果逐渐呈现出来

比如,在自主活动时,孩子们会自发游戏,“兵带兵”“红黄绿”“方仓急救”,内容源于生活,融入自身感悟。孩子们很享受这个过程,而我们鼓励设计支持拓宽,让他们获得由内而外的愉悦,以生活游戏的方式演绎最真的德育内涵。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须在生活的课堂中,去体现教育的奥义。儿童德育就是如此,对应不同的年龄段,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让教育和幼儿相遇,让德育与幼儿归真,用真情去解读童心。

三、拓展激励,强化行为习惯

激励是德育的手段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每一项有用的激励来促进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养成。虽然到了大班,孩子毕竟还小,他们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初期,受周围环境以及激励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⒈有效激励,强化德育内在动机

德育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运用合理的激励制度,营造人性化的教育氛围,让德育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让德育获得幼儿的认可,这势必会提升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尝试,我们发现把握以下关键点,激励就会有较好的效果。

首先,激励不能过于频繁,且不要有固定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强化幼儿的内在动机。如果过于频繁,孩子们对于老师的奖励就没有那么重视了,觉得这次不行还有下一次,不利于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其次,要掌握好奖励的深度,达到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即可,过度的奖励容易引发幼儿的过激行为例如,不给奖励孩子们就不做出努力,大班幼儿非常敏感,能够准确把握老师的心态最后,我们的奖励方式应该多样化,千篇一律的贴画等奖励,会让孩子们丧失兴趣,我们应该注意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多关注幼儿的需求,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来激励他们,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能激发幼儿德育内省化的内驱力,长此以往,大班幼儿能逐渐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

⒉家园共育,开拓德育延展空间

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由此可见,家长资源是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只有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才能将幼儿园德育课程的实施做到实处。

因此,对于大班幼儿的德育引领是一个持续性、延展性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有始有终”的事情,它的空间延伸和拓展,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家长们共同引领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例如,以亲子形式开展的德育绘本阅读,孩子们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然后自主讲述、表演、谈话等,多种形式来解读绘本中的德育精髓;也可以运用亲子制作绘本的形式,请幼儿表征自己对德育故事的延伸和拓展,将内容进行开拓,生成新的儿童视角下的德育绘本。

通过多样化形式的德育内容拓展,孩子们将自己家庭中的德育课程形式和同伴们一起分享、交流,形成幼儿、家庭、教师三位一体的德育共建同心圆。

结论:

陶行知先生强调,让教育融入生活,让生活成为教育。因此,我们选择了德育生活化的路径,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游戏中升华认知,在教师的激励中肯定自我,不断实现行为和认知的提升,最终形成美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行意志,为其一生的美好生活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艳萍.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在幼儿德育中的渗透[J].才智,2020,01

[2]李惠明.情感教育在幼儿德育中的实施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