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合与开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小学学科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合与开展

刘娟 ,刘艳梅

重庆市渝北区新牌坊小学校

摘要:劳动,是要从小培养的,可以尝试将劳动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在小学教学引导过程中,相关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引导之中,树立劳动学习观念,培养劳动学习意识,发展劳动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学科教学;劳动教育;融合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事业也越发受到大众的关注。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劳动,但其实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开阔学生的眼界,学习一些生活常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

一、劳动教育概述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是生命得以繁衍的基本活动,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小看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平时应当好好读书,但是仅仅好好读书,读好书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些独生子女在平时娇生惯养,但是在劳动教育课程之中,所有学生都应该共同参与劳动教育课程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并在未来的生活之中,学生能够形成劳动的意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劳动的习惯,并且为今后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合理化的意见以及建议。

二、当前小学劳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劳动意识

现在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长期处在缺少劳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这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动手的能力,很难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与此同时,学生的父母也会将日常家务视为体力劳动,并将其视为成年人应该做的工作,因此小学生很难对劳动由深刻的理解。

(二)劳动教育实施困难

从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看,小学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尽管,广大师生日益重视劳动教育,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由于我国的教育环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劳动教学在我国的实施依旧困难重重。

(三)劳动教学保障匮乏

劳动课程教学早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各个学校纷纷踏上新的发展道路。目前,许多学校并不派出专门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而是采取班主任的教育为主,其他教师教育为辅,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的能力,这就导致劳动课程的教学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三、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

1.提高教师的融合意识与融合素养

提高教师融合意识与融合素养是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紧密融合、深度融合的关键。融合意识是指教师具有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倾向。融合意识的提高需要教师对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认识。而教师的融合素养主要体现在对融合内容的挖掘与整理、融合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以及融合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实施等方面。融合内容的挖掘与整理涉及教师的学科素养和跨学科融合素养,既要求教师精通自己所教学科内容,还需要从中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和内容,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融合。融合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教师开展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关键,也是达到有效融合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多种融合方法,还需要他们具有融合的意识和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劳动教育的融合能力。融合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实施是有效融合的重要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教师的融合素养。只有教师的学科融合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更好地实施学科融合,达到应有的融合目标。

2.语文学科,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劳动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身心发育不成熟,也没有形成科学的三观,因此,他们十分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认可,从而展现自己的价值。倘若教师可以将对学生的认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那么教师的教学质量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讨论中学习一些劳动经验,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学结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现阶段,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一些社会实践锻炼能够为学生提供劳动的良好机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使劳动教育在学生之间得到广泛传播,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口语交际:做手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跟着奶奶或者妈妈学习一项手工技艺,之后再在学校与同学交流经验,分享自己的快乐。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真正意义。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的劳动过程进行经验总结,使自己的劳动技巧更加成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

3.美术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与劳动技能相融合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过程之中,要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与劳动技能融合的路径,使小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之趣。

通过设置趣味美术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动手环节来体验劳作之趣和创作之美,使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感悟劳动的快乐,培育劳动技能。例如以设计劳生活垃圾筐为例,教师通过巧妙引导,以劳动锻炼为由运用竹子和简单的编织方法制作生活垃圾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编织练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编织垃圾筐过程中还训练了学生对竹子的排列逻辑思维和创作意识,并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劳动的快乐,体验劳动技能中的技术难点,依托实践活动树立学生的劳动创作能力。

4.合理进行劳动教育评价,充分学生自身成长过程

小学阶段的任课教师应当对于学生参与至劳动教育活动的具体情况作出及时性的评价,针对学生在参与劳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状况提供足够的包容,进而鼓励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提升个人劳动意识以及劳动技能,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之中克服个人产生的片面性劳动认知以及错误行为。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为学生展示诸多的劳动行为,动员学生对于劳动行为具体性质以及合理性作出评价,并针对评价理由作出阐述。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对于班内学生获得的劳动教育成效装订成册,并构建配套学生档案,进而定期针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成果作出汇总和评价,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朝向更为崇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小学各学科的内容,适当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培养。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寻找劳动教育切合点,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榜样力量,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在劳动实践活动参与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诚.优化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学生劳动能力[J].小学时代(奥妙),2018:91.

[2]吴卫丽.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再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2(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