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理念 家园共育助力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共情理念 家园共育助力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马思倩

绍兴市柯桥区华舍街道华舍中心幼儿园312033

摘要:家园共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要实现家园的有效合作,需要科学的理念、智慧的方法。在疫情背景下,我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指引,秉持共情陪伴的科学理念,通过园所公众号、视频号、家长微信群等一系列便捷的线上沟通途径开展了大量的家园共育实践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助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共情理念;家园共育;幼儿;习惯

一、 换位思考,以“我能帮到家长什么”为出发点

(一)线上调研,精准捕捉培养目标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挑食、物品乱丢等都是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也是《指南》中明确提出的核心目标。先帮助孩子们养成哪一种良好习惯呢?园里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家长——请每个家庭提出一项最迫切希望孩子养成的行为习惯。调查以线上问卷的形式开展,每月一次。通过调查,园里不但对孩子们在家的行为习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精准捕捉到了与各班级最契合的、当月的家园共育培养目标。比如10月份,中一班家长在调查中表示,孩子乱扔玩具这一点特别让人头疼,那么帮助孩子养成整理的好习惯就是中一班10月份的家园共育培养目标。再比如11月份,小二班家长普遍反映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那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作息就是小二班11月份的家园共育培养目标。

(二)群组讨论,激发家长行动动机

有了跟本班幼儿相契合的培养目标还不够,还要激发出家长的改变动机,让家长自己迫不及待地想要行动起来。各班在明确习惯培养目标之后,主班教师先与该项习惯养成非常好的幼儿家长进行了沟通,请家长帮忙录制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视频。老师将视频进行编辑后发布在园所视频号上,然后分享在班级群里。当家长和幼儿发现视频里那个小榜样就是自己班上的小朋友时,幼儿的感觉是很兴奋的,真心为小朋友感到自豪。而家长的感觉是既羡慕别人家孩子,又苦恼自己家孩子。带着这样的情绪感受,各个班级家长群的交流信息很快就炸开了。比如小三班的家长一边感慨“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培养的”,一边细数自家孩子的表现。在家长的讨论中,老师适时地讲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孩子好习惯的背后是家长的耐心引导。慢慢地,有家长开始联系视频里幼儿的家长,询问“你家孩子的好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当家长有了迫切想要学习的心态,我们再来进行方法的分享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三)视频分析,渗透共情陪伴理念

与枯燥的“我告诉你怎么做”相比,通过自主观察和总结所达成的学习效果要更好。因此,我园将给孩子们准备的共情活动视频资料用在了家长身上。主班老师带领家长们一起观看共情教育小视频,在合适的节点暂停,引导家长们分组讨论并分享。

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家园共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当我们转换视角,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急家长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共情家长的感受和需求时,那么家长也会回报我们以同样的爱和真诚。

二、设身处地,以“家长能为幼儿做到什么”为落脚点

(一)父母陪伴多渗透理念

中班10月份的习惯培养目标是幼儿能够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在幼儿园的共情主题活动中,幼儿已经有了“收好了,要整洁,好心情”的活动体验;在家长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中,家长也已经初步掌握了培养方法。但是,在实际帮助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孩子在最开始时做得很好,但没坚持几天就又回到原来那种衣服乱扔、玩具乱丢的状态中去了,家长对此既苦恼又无奈。面对家长的困扰,老师先从当下的情绪体验去共情家长,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然后再从理论支持的角度出发,为家长详细阐述习惯养成的过程,让家长认识到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想要改变某种不良习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期间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帮助家长放松心情,重拾信心。最后再从共情陪伴的理念出发,为家长跟幼儿的互动支招——当幼儿出现反复时,既不要批评幼儿虎头蛇尾,也不要嘲笑幼儿三分钟热度,而是要带着信任去为孩子鼓劲儿加油,和孩子一起讨论他遇到的困难,共同寻找解决办法,真正成为孩子习惯养成路上的助手。有了这样的支持,家长在面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时,变得更加包容,更加理性,整体的家庭氛围也变得更为和谐。

(二)祖父母陪伴多分享细节

因为年龄的限制,在学习新东西和改变固有观念上,祖父母会有些困难。但从“对孩子好”这个角度出发,祖父母甚至会比父母做得更加细致入微。只要能让祖父母们认识到什么对孩子来说好,具体需要怎么做,他们会成为不遗余力的执行者。例如,小二班11月份的习惯养成目标是幼儿能够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确定该目标后,主班老师就该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跟家长做了分享。

为了帮助班上的祖父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培养方式,老师手把手,一步步地带着老人来实践——先跟孩子一起讨论睡觉前要做哪些事情,把这些事情

列出来写在一张纸上,然后跟孩子商定好每件事情的完成时间,用儿歌和小闹铃的方式提醒孩子该做什么了,还有多少时间。当孩子主动完成一件事情时,要对孩子说“不用提醒,你自己就把牙刷好了,你真棒”。当孩子不愿意上床的时候,先给孩子一个缓冲,比如跟孩子商量好,再陪他玩5分钟就关灯,然后5分钟以后,温和而坚定地把灯关上,把孩子抱上床。一个月以后,老师发现那些跟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幼儿,在该项习惯的养成上做得比那些父母是主要陪伴者的幼儿还要好。

(三)保姆陪伴多培训方法

虽然大部分幼儿居家时的主要陪伴者是父母、祖父母,但也有部分幼儿是由保姆照顾的。和父母、祖父母相比,保姆照顾幼儿的出发点是工作,虽然经过朝夕相处,她们对孩子也有很深的感情,也爱孩子,但她们的爱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做得不对。因此,对于这部分陪伴者,我们要多给方法,既要帮助她们和孩子建立起更好的联结,也要让她们能够切实地引领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小四班12月份的习惯培养目标是引导幼儿不偏食。而保姆在陪伴幼儿的过程中,为了赢得孩子的喜爱,大多数情况下是投其所好,孩子爱吃什么就做什么,不爱吃就不做。因此,在家长课堂之后,主班老师单独跟几位保姆进行了沟通,先带着保姆学唱了丹尼尔的共情引导小儿歌“来尝尝新食物,也许它很美味”,然后举例告诉保姆这个小儿歌怎么用,在什么情况下用,还帮助保姆设计了一款新食物品尝海报,让孩子在品尝新食物之后,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拍照分享在班级群里。有了这些小妙招,保姆非常轻松地就引导着幼儿尝试着吃了各种平时不喜欢吃的食物。为了帮助幼儿通过品尝不同烹饪方式之下食物的不同味道,找到更多自己喜欢的味道,有保姆还自主扩充了品尝海报的内容,加入了烹饪方法描述,让孩子在改变挑食、偏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上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也让老师收获了惊喜。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我们发现,以“家长和孩子的切实需要”为目标的家园共育改变了传统“我说你做”的单一、枯燥的协作模式,共情陪伴的态度和方式也增强了家园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使得家园协同做得更好。而卓有成效的家园共育又为助力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鸣莉. 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策略[J]. 基础教育论坛,2022,(15):26-27.

[2]王姣.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J]. 智力,2021,(30):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