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核心素养,体现美育融合——“圆”的教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展现核心素养,体现美育融合——“圆”的教学思考

丁凡睿

济南市市中区育秀小学   250003

【摘要】

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点。尊重学生的想法,“顺学导教”的活力课堂,是我们多年来孜孜追求的理想课堂。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却难以走出“以教定学”的固有模式和僵化的教学预设的羁绊,致使一次又一次有利的教育教学生成时机在眼前悄悄地溜走。怎样才算是“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的生成核心素养教学呢?

【关键词】

核心素养,五育并举,数学文化

正文

结合新课标学习与日常教育教学的所思、所想、所获,结合课例“圆的认识”谈谈自己在课堂中如何展现核心素养,体现美育融合的观点与看法。

一、淋漓尽致的地展现“数学美”

数学是一门充满理性,并“教人”理性的学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由此而放弃对数学“美”的追随。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如何在课堂向学生传递数学的美,让学生们耳濡目染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关于自然有序、结构的美,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生共荣美好景象,获得对大自然崇高和敬畏之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就应具备对数学美感的良好的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并带着自己对数学美的强烈体验与感悟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数学,与他们共享数学美、共创数学美。

1.优美的数学语言

平时每堂课的最后,我习惯用深情的语言启发引领学生一起去寻找生活中见过的数学情景与事物,例如“圆的认识”一课的尾声,

首先以生动的语言给学生介绍并展示生活中与自然界的圆,又以憧憬的语言鼓励学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在这样一种专注为学生营造没得课堂的气氛引领下,他们因为爱课堂而爱老师,因为爱老师而更爱课堂了,师生观点的交流变得更加通畅无阻。

2.唯美的教育教学素材

石子入水后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海上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精美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老师巧妙的选择数学素材,向学生展示的是平常某个“世俗”物体表面的圆,而且都是我们常见却并未细细品味的大自然中存在的圆,在素材选择中体现自由、超凡脱俗的一番魅力。

二、将数学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拓展和放大

拓展空间,学生是探索者、发现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基本概念后,学生自主展开对于其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有效整合进课堂,将它们内涵的文化特性进行了充分的放大,折射出“冰冷”理性的独特魅力。此处老师唯一特别之处在于:将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演绎成了对数学“美”的追随者。学生从我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种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多年后,当这些解题方法离他们远去后,数学的美依然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

例如“圆”一课中,我将“冰冷”的图形“圆”拓展成平静水面荡起的涟漪;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长河落日圆”中落日的余晖;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西方数学哲学“最美的图形”。

使得圆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穿梭时空,纵横驰骋在中外文化之间,回归了数学与哲学、美学、历史的本位并从中发现数学美。这样的数学课堂,可以与人类文化完美的结合。

三、对数学中凝聚的人类智慧进行充分的发掘

数学学习的方式,即为“用已有的数学经验通过有效整合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圆”一课,从一中同长,到圆出于方,无不显示了我国古人智慧的深邃与精华。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其中的奥秘,是本课独特的设计环节与创新。此处属于学习难点;以圆的一中同长特点,拓展到不具备这个特点的其它图形;从正三边形中心到边上的等长线段,最长与最短的只有三条,长度差距明显;到正三十二边形中心点到边上的等长线段,最长与最短的有三十二条,程度差距很不明显。学生一步一步通过观察,体会,交流,不断发现其中的奥妙与特点,最终得到正多边形不断切割得到圆的结论,只有圆有一中同长的特点。充分体会到古人的智慧结晶与价值。

这是一种思维的拓展,课件展示也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每次点出课件,学生不禁感叹出“啊!”这个字眼,说明学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奥秘与价值。

教育教学的美,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创造而成的整体。美的学习是一种综合美,它是一个综合、统一的整体,由各种美的潜因组合而形成。它体现着教育教学与美的统一。教的美与育的美的统一、教育目的美与手段美的统一、教育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教育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教育创造美与欣赏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现代新思维小学数学教育》

《让数学如何走进生活》

《可见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