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姚柳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机械制造基础是机制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改必须与时俱进,突出新时期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特色。本研究期望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课程示范,通过项目系列化进阶的项目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通过企业项目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引入企业工程师作为实践授课教师培养学生工程素养。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教学改革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现状,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模式为目的,通过开展项目教学系列化建设与改革,构建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逐层提高,能力进阶的系列化项目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训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二、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近几年,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了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提出了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培养高质量“卓越工程师”为目标,以产学融合为途径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尚需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过程面向工程应用的契合不够。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传统,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情况依然存在;对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与能力训练所包含的内涵不清晰,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工程特色不够;过于重视基础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工程实践训练和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生产之间的结合比较弱,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依然,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需要。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完善最终需要在企业中完成。但是我国缺少工程继续教育的约束机制,大量中小企业不重视工程人才的培养,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希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缺乏富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随着高等教育模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迅速扩大,年轻教师偏多。教师理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自身学历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注重科研而轻视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缺乏在工程环境中获得实际工程素养。

三、教学改革目标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为对象,充分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开展项目教学系列化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构建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从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能力进阶的系列化项目教学体系,逐步建成项目教学库,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工程师”的完整训练,形成可复制和推广的教学成果与经验。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卓越 机械制造工程师。

特别对于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旨在培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应用、机械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床维护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期望取得如下突破:制订出项目教学的标准与规范,基于传统的项目教学一般流程,例如收集信息、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落实、成果展示与结果评价等,研究项目教学的基本设计原则、具体实施办法。构建能力进阶的项目教学系列。通过模块项目和企业项目等多种形式,构建贯穿课程教学,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目的明确,循序渐进,能力进阶的项目教学系列。

发挥高等院校的创新精神,探索由科学范式向工程实践范式转型发展的新模式转变。突破学科壁垒,促进工科与理科的融合,打破传统的基于课程教学设置,综合优势明显的实践项目,建立面向未来应用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与体系。

四、教学改革的内容

打破传统的“理论-实验-技能”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以“专业能力进阶”的教学培养模式实现多维度、交错融合、螺旋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根据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要求,围绕机械制造过程的任务节点安排系列项目教学。深化学生对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和技能。

创新实践主要包括课外创新训练项目、学术讲座、职业技能证书和设备操作竞赛等,在前面三个实践训练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拓宽专业知识面及综合技能,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培养应用型机械制造工程师,侧重于先进制造技术的综合运用,掌握较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具有跟随技术进步不断自我完善和长远发展的潜力。

引入企业工程经历的教学环节是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教学环节,关系到整个改革的成败。其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制造课程涉及职业道德规范、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工程技术文件编制、设备操作与维护、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等。培养过程应由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集中或穿插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现场和实际操作进行。

实践课程教学应选用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担任项目教学工作。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从合作企业中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富有较强责任心的生产一线工程师担任指导老师。“校企”双方建立联系和互信,联合制订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企业工程项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以使学生达到真正的预期效果,确保整个培养方案的顺利执行。

五、结束语

在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项目教学系列化的新概念,通过教学项目规范化、标准化以及构建项目库的形式,创建了一种新型的学生工程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就得到了现场工程师的完整训练,缩短了学生与工程师之间的距离,通过引入企业项目和企业教师以期达到“零距离”的工程实践衔接,最终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志强, 张瑞, 刘辉,等.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8):3.

[2]严育才, 张向阳, 侯加文,等. 加工工艺驱动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案改革[J]. 南方农机, 2022, 53(16):3.

[3]蔡劲松, 刘建新. 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价值意涵与实践逻辑[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22):3.

[4]许华杰, 黄亦婷. 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科专业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4):2.

[5]贾茜, 汪木兰, 宗亚妹,等. 面向《中国制造2025》培养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23):4.

课题来源: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校级教学研究改革项目

课题名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化运行研究

课题编号:cgkjg2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