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t值法对教学能力与课堂效益精准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1

  以t值法对教学能力与课堂效益精准评价

刘健新

珠海市田家炳中学  519125

摘要:本文为我校探究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实践总结,评价所使用的方法来自于SPSS中的配对样本法。因当时教师教学能力以配对样本法中的t值表示,因而当时我把它称之为t值法。其中操作关键在于排除其他非教学能力影响因素而达到精准评价。如使用前后标准分比较排除试卷难度差异,用t值取代作差法的差值可排除学科波动幅度差异,先配对后标准化则可排除学生缺考导致的t值总体偏差等。后来该方法我有计划引入双测法对课堂效益进行精准评价。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课堂效益评价

说到教学能力评价,上到专家学者、下到家长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定标准。对同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领导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评价。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课堂效益无法像桌子的长度那样直接测量,而是只能通过学生成绩体现出来的。但学生成绩也受学生本身性格爱好、家庭因素、学科基础、班级学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要以学生成绩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必须把这些因素逐一排除。

记得以前家长及社会上的人对学校是这样评价的:某重点高中今年考上了几十个重本,很厉害;某普通高中才考上几个本科,非常不行。这样的评价无疑忽视了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之间的生源差异。现在市里用学生入口成绩与出口成绩作的评价方法就很好的排除了这个因素。当然学生成绩也受试卷难度影响,而不同考试的试卷难度也很难保持前后一致,因此这个出入口成绩的比较以标准分衡量较为精准。对于这种出入口成绩的比较的评价方法或许有些教师会认为:重点高中的学生都已经到了天花板了,难以提升;底层高中学生纪律差也难有进步;这样中间层的学校占了便宜。关于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步难度差异,我以我校2019届高二第一学期做了初步的研究。把学生按成绩文理分班时的成绩从高到低平均分为高、中、低三组,记录学生该学期出入口标准分成绩,比较三组学生该学期进步差异性,结果发现无论理科还是文科,高、中、低层学生进步均无显著性差异。即初步研究表明学生以及学校所处的层次与成绩进步难度无关。用学生出入口标准分能合理公平地排除生源质量差异及出入口试卷难度差异这两个因素。

记得以前市里就是用这种方法计算各学校各科加工能力的,可以说这是比较科学的方法。只可惜这方法只能看到学生成绩的波动,但无法判定这种波动是正常波动还是出现了明显的进步或退步,或者说无法判断这波动是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还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和班级学风改变造成的,因而也容易造成误判。也有学者提出标准分波动10分以内算正常。但这也是凭经验说的,且忽略了学科之间波动的离散程度差异。再以我校2019届高一第二学期学生成绩为例,计算校内z分(标准分的前身)进步情况,再比较各科z进步方差。结果如下:

方差齐性检验

高一第二期末Z进步

Levene 统计量

df1

df2

显著性

10.084

8

3258

.000

方差齐性检验表中显著性为0.000,表明学科之间不仅原始分存在离散程度差异,标准分波动同样也存在离散程度差异。因而用上述的标准分均值波动除以该学科标准分波动标准差才可以合理地横向比较各科加工能力。最后考虑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参考人数不同,就可以得到SPSS配对样本t值计算公式

如上述,这t值是排除了众多因素最后计算出来的,能较客观反映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加工能力。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操作。我曾经用这种方法对我校2019届高三教师教学加工能力评价时发现,当出口考试存在大量缺考时,因出入口总分存在巨大分差,导致校内t值都出现全面负偏情况。如图:

t值负偏

因而用t值法计算时必须先把出入口成绩配对,去除有成绩缺失的学生后,再标准化而后计算t值才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考虑SPSS计算功能较刻板,这里建议用EXCEL公式计算较方便。参考SPSS显著性判定标准,t值在±1.96之间的可视这学段教学表现正常,大于1.96的可视为教学表现优秀,大于2.56的可视为教学表现非常优秀。

当然时下也有学者觉得t值法计算比较麻烦而用回归法对学校和教师加工能力进行评价。我用我校2022届高一两次省模成绩计算预估偏差发现:当R2小于0.95时,偏差便可能有10分!R2如果再小一点,偏差甚至会更大。因而使用回归法进行评价,建议R2必须大于0.99。

最后个人认为t值法除了可以用于加工能力评价,也可用于课堂效益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用同一套试卷对学生上课前后进行两次测试,然后直接计算t值即可直接反映该节课真实的课堂效益。这样操作既能直接反映课堂效益,也能反馈知识点真实落实情况。同样参考SPSS显著性判定标准,t值大于1.96才能算合格课堂,大于2.56才能算优秀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