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培养与策略——“中班冲突性事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幼儿游戏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培养与策略——“中班冲突性事件”

龚曦曦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五幼儿园 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有了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每个幼儿都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然而,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他们常常还不能做到,经常思想与行为脱节,教师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不一样的。根据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特点,详细记录了一次与规则意识相关的案例,描述分析,以达到对规则意识更具象的认识

关键词自控能力;规则意识; 期待效应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规则意识呢?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不一样的。

通过了解幼儿规则意识薄弱有这样一些情况:(1)大部分幼儿规则意识单薄;(2)有的幼儿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3)逆反心理及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尽管这些情况很常见,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何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呢?

我们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小主人:1.规则必须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2.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3.结合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

(二)赋予孩子一定的权利,自己制约违规行为。

(三)让孩子认识到违规的后果,必须承担责任。

(四)规则的讲解上要做到语言上的简短、精炼。

(五)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同时,对于规则做得好的示范性表扬。

二、期待效应带来的效益

每当幼儿的行为不对的时候,很多教师一紧张第一反应是去阻止幼儿,比如当幼儿玩沙的时候,很多老师会说:“不要乱扔沙子。”可是这样传达方式,恰不恰当呢?这样也不是不可以,但我觉得后面加上老师期望幼儿怎么玩会有更明确的引导。

或许我们都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没在人群中,那么很可能他就这样平庸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愿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做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幼儿也是一样的。我想这就是神奇的“期待效应”产生的作用。

那么,“期待效应”到底怎么带来好的回应的呢?

   (一)内心期待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创造一个好的心理环境

    好的期待可以给幼儿好的心理,让他们更有信心。

   (二)别人的判断间接地左右自己的期待

孩子受暗示性较大,很容易受到他信任的人的影响。因为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心理能量较弱,相信和接受了别人的判断之后,外来的期待很有可能会内化成自己对自己的预期与判断。

  (三)对不同的幼儿给予不一样的期待

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幼儿反馈的信息维持或调整原来的期望,更好地发挥“期待效应”的作用。

以下案例事件与之相关:

中班冲突性事件

“区域时间到了。今天开放建构区6个名额,图书区6个名额,益智区6个名额。”男孩子都会不约而同地 “冲”向建构区,以致于建构区很快就超额了。业业边脱鞋子边数“1、2、3、4、5、6、7…… “业业,里面已经满了,你出去!”CC边说边把业业往外推。业业还使劲为自己辩解:“CC你每次都在建构区的,我一次都没有……”,业业自顾自“操家伙”——拿自己该用的玩具。CC为了维护进区规则,去阻止业业(一把抢过业业手上的玩具,说:“出去,不然我们建构区就没的玩了。”)业业这时委屈地抹着眼泪,“这是幼儿园的玩具,又不是你的……”“那我们建构区已经满了,你还进来,老师说了只能进6个人。”CC责怪道。“那你为什么都来建构区啊?我一次都没来过。”业业一边抹眼泪一边质问着。“谁让你的动作这么慢的啊?老师又没说我不能来建构区……”CC越说越火了,这时的业业已经有些动摇了,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破坏进区规则了,但是这时CC已经被激怒了,大声喊道:“是你不遵守游戏规则唉,还哭……你出去,快!出去……”一把推向业业。业业也恼了,“要你管啊?干嘛推我啊?”

   眼看快被他们自己你一句我一句的争吵解决了,就被刚刚的一把推,火苗又被点燃了。“麻老师,业业他不出去的!”我只是站着静静的看着他们,走过去问道:“请问,进区规则是什么?业业你能来告诉我吗?”业业吞吞吐吐地说:“我知道了……”然后穿上鞋子出了建构区。“CC,你刚刚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加上了动作上的推拉,这样你觉得礼貌吗?请你对你刚刚推人的行为向业业道歉。”“对不起!”两人互相一个拥抱结束了这场吵闹。

经历了以上的事情,我们老师作了一些反思:首先,磕磕碰碰有时候不能粗心解决;其二,要及时和家长交流沟通,让他们了解到发生的事情;其三,要想想这样危险性的动作怎么去制止呢?这才是重点,毕竟这样的情况经常在不同的幼儿身上发生,尤其是规则意识不强和好动的幼儿。当“不要……”的言语,当“休息”的方式不起作用的时候,有想过更好的办法吗?比如储老师让跳跳“轻轻的落在小椅子上”这一句话的作用比“不要……”和“休息”更有效。我突然想起以前培训时候说过期待效应:要学会“用积极的形式来表达你的期望”,是的,我们怎么都没有想到呢?我们一般第一反应就是说“不要……”,为什么不说“我希望……”“我觉得……”“我想……”等等直接把积极的那些方面说出来呢?或者为什么不在“不要……”之后加上一些正确的引导句子呢?

在《理解儿童的行为》中也有提到与儿童有效沟通的原则中,第一点就是以积极的形式来表达你的期望,像跳跳的行为,老师缺少积极正面的语句去引导他,虽然储老师说的“轻轻地落到椅子上”是正面引导,而当他“轻轻地”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给予他一些好的回应,所以之后的行为还是继续;而第三点是说“为特定的行为给予回应”,如果当他“轻轻地时候”,老师给予一些描述性的肯定,注意到他的“危险性动作”变成了“轻轻地”,有针对地去表扬他,可能会有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Eva Essa. 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叶胜梅. 规则意识的伦理审视[D].苏州大学. 2010

[3]龚燕.幼儿园规则意识与行为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9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