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3
/ 2

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文学的历史是从诗歌开始的。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一路走来,中国诗歌始终贴近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中国古人的学习是从诗开始的,或者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就是关于的教育。而今天,古诗词鉴赏一直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古诗词鉴赏在中学各册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受重视程度都是现代诗文不能比拟的。那么,如何教授古诗词鉴赏,或者说怎样把古诗词的美好与诗意更好地展示给学生,始终是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思考的问题。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探索出了教授古诗词鉴赏的模式,即知人读文(包括作品探究和个性解读)致用,在此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一、知人(即知人论世)

了解一个作家,不能脱离他的时代,更要依照他的作品。把握一个作家的作品,要结合他生活的时代,也要了解他的经历。就古代诗词而言,更需要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经历、生平乃至思想变化、心路历程,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关注诗人所处的时代,是读懂作品的关键。通过对其作品的阅读思考,剖析其内心世界、思想流变。通过对其传记、评论的阅读,了解其生平、经历。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很多功课。当然,如果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都好,也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可利用寒暑假等较长的假期,给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或者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

二、读文(即探究文本)

探究文本即通过揣摩语言和文字所包含的意义,透过文字本身读懂作家的情感,这是我们语文学科的目标之一。不论什么时候,文本都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师要强调和捍卫文本在课堂的地位,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感受文本。给学生上古诗词课,笔者很重视他们对诗文本身的探究与理解,让他们通过反复诵读走近和感受文本,通过揣摩、分析意象感受诗词的意境或氛围,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进一步深入解读诗人情感。因为对不同的词句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就某些难解的词句有时也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加以探究。诵读感受文本,意象意境深入文本,个别词句解读文本——这样看,一首古诗(或词)的内容基本了然。但如果想对某个诗人把握得更好,笔者觉得个性解读是不可缺的。个性解读就是教师要尽可能发掘教学参考资料上没有的内容或者网络上不容易查找的内容,也就是说每节课尽可能给学生一些他们自己无法发现的东西。如果学生一读就能懂,一查就能找到——这样的内容其实并不需要教师教。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是怎样读懂的方法,说通俗点儿,是思维的方式。这对教师同样是考验。你怎么去思考问题?有哪些独辟蹊径之处?你对某个文本(或某位诗人)有哪些独特的认知?

三、致用(即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笔者基本循着两条路径:一个是给学生推荐与该诗人相关的书籍,主要包括该诗人的传记、作品以及别人对他的经典性的评论书籍,以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学生对该诗人的理解;另一个就是引导学生以该诗人及作品为写作素材写作,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使用课堂资源。语文课大体就分为阅读表达两个部分,如果把阅读”“写作这两关打通了,语文就会学得很从容、很通透。另外,按作家作品进行的古诗词专题教学也更方便学生了解某位诗人的文字风格、语言特点甚至热衷的事物,从而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四、应考(将古诗词鉴赏渗透到考试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往教学模式下,关注的是字、词、句的翻译和解释,忽视了古诗词的整体内涵,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判断诗词类别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分析题目可以了解诗词的类型和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第一,题目中含有古迹名、古人名、咏怀等要素,一般属于怀古诗,作者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要么抨击社会现实,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的不满;要么感慨个人际遇,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自身功业无成的无奈。第二,题目采用赠、咏、赞+物象的形式,一般属于咏物诗,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出对人事的评价、对生活的思考。第三,题目中出现等字眼,或者使用乐府旧题,一般属于边塞战争诗,例如《凉州词》、《关山月》、《从军行》,作者要么表达建功立业的心理,要么突出战争的惨烈,或者报国无门的愤恨。第四,题目中含有字眼,一般属于送别诗,例如《送友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现出离别时的不舍,突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二)了解创作背景

诗词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完成的,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必须先了解創作背景。以李清照的《武陵春》为例,单纯理解诗句内容,无法体会作者的是从何而来;或者错误认为只是独居女性的闲愁,和国家命运变化无关。实际上,结合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当时北宋被金灭亡,李清照和丈夫经历了国破家亡,生活处于颠沛流离中。创作《武陵春》时,丈夫病故,家中藏书文物焚毁,李清照一人居住在浙江金华,于

53岁写下该诗词。了解创作背景后再看这首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反映的是李清照的现实生活,愁中既有孤身飘零之愁,又有国破家亡之愁,而不单单是闲愁。如此,有利于拉近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时代,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广泛。古诗词由于生涩难懂,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音频,继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词句一开始直接罗列出9个景物意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教师可以播放类似的视频文件,或者采用图画+背景音乐的形式,呈现出作者描述的情景,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紧紧抓住学生的目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作为点睛之笔,渗透着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出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如此教学,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反复诵读品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古诗词教学期间,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多朗读、多背诵,一方面丰富积累基础知识,为诗词鉴赏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提升诗词品味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早春时节,乱花、浅草相互映衬的生机意境,感受动静结合的美丽图画。而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理解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既包含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五)尝试创新改写

对古诗词进行改写,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前提是学生对诗词的内容非常熟悉,对作者情感把握到位。以杜甫的《望岳》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磅礴,赞美了祖国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攀顶峰的雄心气概。对此,有学生尝试改写为待临绝山顶,一目扫千山,和原诗句相比,在气势上明显不足。对此,可以将字改为字,既突出了泰山的陡峭,又表达出不畏艰险的精神,更加贴近作者的心境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对古诗词进行创新改写,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将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到诗句中,不断提升鉴赏能力,而不是一时兴起,单纯为了应付而改写。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我国的一项文化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鉴赏是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文中从判断诗词类别、了解创作背景、应用信息技术、反复诵读品味、尝试创新改写五个方面,介绍了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手段,希望为实际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借鉴,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廖丽燕.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中外交流,202133134-135.

[2]王东霞.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初探[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388.

[3]陈朝霞.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