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高等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6
/ 3

日本战后高等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

李辰超

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116044

摘要:日本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外语教育,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政府更是大力推广外语教育。本文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对日本战后高等外语教育政策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日本战后各主要时期外语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发展路径。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提供助力与借鉴。

关键词:高等外语教育政策;日本;教育政策发展

  1. 引言

作为东亚邻国,受其历史背景以及自身发展需求的影响,日本历来重视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作为“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举世瞩目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就被认为与其相应的教育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自明治维新,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二战”之后,日本政府更大力推广外语教育,并由此步入外语教育高普及率国家的行列(沈骑,2012:72)。同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外语教育的推广以及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方面有着很多与日本近似的需求。因此,日本的外语教育政策值得我们关注。

  1. 日本战后高等外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根据日本战后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化,日本外语政策主要可分为三个

时期,即政策形成期、政策发展期以及政策转型期。

2.1 政策形成期(1945-1952)

1945年,日本无条件宣布投降,随后日本进入战后重建,教育便是战后重建的一个关键领域。1947年,日本教育改革委员会制定并颁布《教育基本法》以及《学校教育法》,将日本教育基本学制确定为“6-3-3-4”,即六年小学教育、三年初中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以及四年大学教育。在大学阶段,1949年日本建立新制大学,将战前的旧制大学、高等学校、大学预科、专科学校以及师范院校改组合并为新制大学(daigaku),统一学制为四年制(医学等特殊专业除外)(陈宝堂,2004;Nishimoto,1952)。与战时日本民众强烈抵制外语(以英语为主)相比,二战后由于美军入驻以及战后重建的客观需求,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在日本被重新接受。

2.2 政策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

    1952年美国撤军,日本重新作为独立国家开始不断发展。1956年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国家建设发展对国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等教育更是被认为需要满足日本产业及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这一时期也被认为是日本教育的黄金时期(沈骑,2012:79),特别是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为契机,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在日本更是受到空前关注。

1965年,大学基准等研究协议会制定《大学设置基准等改善要纲》,规定学士教育课程应分为教养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教养课程必须包含外国语课程(闫飞龙,2009)。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其中明确指出外语教育特别要努力培养学生在国际交流场合的活用能力,各学校要根据发展需要、根据校内设置的语言研修设施进行语言教学活动,并对各自的教学结果进行检定(专攻外语、外国文学者另行考虑)。除此之外,《措施》中还指出,今后为了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为国际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有必要着重充实外语教育的相关内容。1986年,临时审议会提出高等教育改革建议,鼓励将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简单化,进而使大学教育充实化、个性化;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联合。1988年,大学教育部门会议建议由各大学自行决定教学科目的开设,并自行决定一般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科目的学分数(闫飞龙,2009)。1991年,日本修改《大学设置基准》。在《新大学设置基准》中,文部省舍弃了以往严格的限制、管理和保护方针,改为“自由放任”的政策。新《基准》废除了旧《基准》中对于一般教育科目、外国语科目、保健体育科目和专门教育科目的区分,规定教育课程的编排由各大学、学部等自主决定,同时要求各大学有责任和义务实施自我评价;先前要求必须开设两门外语课程的要求也被废除。由此可以看出,此阶段日本已经开始将高等教育改革的自主权和自由权交由大学,以便各个学校能够根据自身发展实情及特点,开展更加个性化及特色化的高等教育。由于全球化发展需求,虽然取消了统一的外语课程设置,但日本各高校仍然重视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并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及培养目标,相应调整外语课程设置,如:广岛大学就将先前外语科目中的第一外语、第二外语课程具体化为“英语”和“英语以外”课程(闫飞龙,2009)。90年代中后期,在面对世纪交替的重要时代更迭以及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之势时,日本政府亦开始进一步做出政策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变化发展。1997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应有状态》报告,其中针对国际化教育明确指出“面对国际化快速发展,要从培养能够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视角出发,谋求对学生外语基础以及表现力等交流能力的培养”。1998年,日本大学审议会做出题为《关于21世纪的大学形象和今后的改革方案——在竞争环境中展现个性》的回复报告。报告从迎接21世纪大学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的视点出发,阐述了高等教育机关多样化、个性化的必要性,以及今后大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报告指出,本科阶段要培养学生实践性的语言能力;未来的人才要能够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中拥有灵活的外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深刻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至此,日本外语教育政策已基本转向以交流能力为主的对语言实用能力培养的方向上,这也为新世纪日本外语教育策略的转型做好铺垫。

2.3 政策转型期(21世纪至今)

    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社会加速发展,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而日本在新世纪之初亦想尽快摆脱上世纪90年代低迷的发展状态,恢复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地位及竞争力。因此,新世纪日本在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方面出现了较大转变。

2.3.1 政策总述

(1)培养目标及教育标准

    2000年,文部省组织召开“关于推进英语指导方法等改善的座谈会”,会上针对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明确提出培养能够在国际社会发挥知识领导力的人才是大学应该承担的重要作用。同年,大学审议会发布的《回复关于全球化所需要的高等教育》文件中指明,要重视全球化时代所要求的教养教育,培养具有伦理性、责任感、行动能力、外语交流能力的学生。2002年,文部省颁布《为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各大学要从培养工作中能使用英语的人才的观点出发,设定培养目标;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特点,从培养“大学毕业后在工作中可以使用英语”的人才的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改善、大学间合作体制构建、大学教员培养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2010年,在《着眼东亚地区的全球人才培养,推进高质量大学间交流的重要性》文件中提出,通过来自具有东亚地区多种文化背景的教师的指导、与外国学生的交流、参加国际教育项目等,培养日本学生对问题多样性的理解力、多角度看待现象的分析力以及交流能力,扩大学生在经济活动一体化的东亚地区的活跃度。

(2)课程及教学改革

    2000年,文部省在“关于推进英语指导方法等改善的座谈会”中提出,需要进一步推进从“学英语”的课程到“用英语学习”的课程的改革。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课题的整理及今后研究的推进方法》提到,为培养国际化人才,需要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其中包含联合培养以及学位互认等。2008年,在《论学士课程教育的构建》中提出,在英语等外语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注意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注意学生“读、写、听、说”四项技能的平衡;从“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的视角开展教育活动。

(3)教学形式及方法

    “关于推进英语指导方法等改善的座谈会”报告提出,新世纪为了提升日本人的英语交流能力以及英语学习动力,有必要通过英语授课、增加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场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引进英文报纸和英语广播,或增加课外的英语学习场合,如制作用英语介绍日本文化的录像等特色活动推进英语教学。除了通过各种课程的选修来培养学生广泛的教养之外,还需要通过用外语讨论、演讲等实践性教育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着眼东亚地区的全球人才培养,推进高质量大学间交流的重要性》文件指出,在学士课程阶段,为了对作为全球交流技能的英语进行实践性学习,可以通过线上设备等,创造与亚洲多个国家的大学之间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并以此实现共同学习,建构共同学科管理体系,实现学生选修管理和教学大纲的可视化等。

(4)教师发展及科研

    “关于推进英语指导方法等改善的座谈会”报告中指出,对于在大学从事教育研究的教员,不论国籍,要广泛地从世界各国招聘优秀的人才,要增强大学教师的英语能力,特别是英语教师的英语能力,尤其是英语交流能力。为高校教师提供在海外的语言研修机会,并完善其与海外教员的交换制度。

(5)测试及评价

    2000年,“关于推进英语指导方法等改善的座谈会”报告指出,各大学有必要明确大学的教育理念、目标以及对入学者英语能力的要求,要从重视培养交流能力的角度出发,努力改善听力测试的导入等选拔方法。同年11月,大学审议会提出在高考中加入听力考试的建议。与此同时,文部省还建议在大学入学者选拔中,要进一步活用实用英语水平测试、托福、托业、剑桥大学英语检定考试,并进一步努力完善托福、托业等国际通用性高的考试的学分认定工作。此外,文部省出台了关于政府批准能力测试的新规定。在2002年,文部省在《培养会“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文件明确提出,在高考中加入听力测试,同时要求完善充实各大学独立考试中的外语测试。

2.3.2 政策特色

(1)纵观国内教育现状,规划立体

    进入21世纪后,日本的高等外语教育政策较之以往出现了较大转变,尤其是在21世纪初期,日本政府以及文部省表现出对外语教育的高度重视。基于世纪交替时期日本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文部省颁布出台了一系列涉及高等外语教育的宏观政策,以有效引导国内外语教育发展,提升国家高等外语教育水平。从纵向来看,这些外语教育政策不仅仅局限或针对高等教育阶段,而是将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以及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规划布局。

(2)面向外语教育实际,指向明确

    二战后,虽然日本政府逐步加大对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的重视,力图提高国民整体的外语水平,但实际外语教育成果却不尽如人意。一直以来,由于受到考试导向、教学方法、民族认同、日语语言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日本国民的听说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备受质疑。90年代末,在全球托福、托业考试中,日本学生的平均成绩均为亚洲地区倒数(沈骑,2012:93)。因此,基于本国外语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日本政府在进入21世纪之后围绕日本人的语言能力发展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区别于以往外语教育政策,21世纪初期文部省出台的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政策的指向极为明确,如《为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为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等文件直接明了地突出了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关注。此外,在后续多部文件当中,都反复提到了“交际(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一词。这种高频的表述方式,在强调政府对外语应用能力的高度重视之余,也在不断引起社会各界对外语听说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关注。

(3)放眼国际发展变化,格局开放

    在聚焦本国外语教育实情的同时,日本政府还放眼全球发展现状。除了以国际化、全球化为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外,日本高等外语教育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参考并衡量了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外语教育策略与方法,不断推动国际间各类校级合作,在依托国内外语教育需求的同时,立足国际视角,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格局构建新时代外语教育政策。

4. 结语

    本文立足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视角,通过对日本战后主要外语教育政策文本进行梳理,厘清各主要时期日本外语教育政策的主要关切,分析其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优势和特点。新时期,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优秀经验,同时也需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国情特点,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政策体系,进而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全国外语教育的有序发展与革新,切实保证我国外语教育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 Nishimoto,M.Educational Change in Japan After the War[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1952(1).
  2. 陈宝堂.日本教育的历史和现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3. 沈骑.当代东亚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闫飞龙.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D].厦门:厦门大学,2009.

本文系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2021年度省部级重点项目“东北亚国家语言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ADI145-2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