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运动”总复习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图形的运动”总复习教学案例

陈启娥

( 襄州区黄集镇马集高级小学 湖北 襄阳 441119  )

案例背景】

几何图形是数学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发展学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等数学素养方面作用重大。有关图形运动的相关知识,在小学阶段主要分布在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与六年级,这几个阶段的图形运动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一节复习课中,依照教材的编排体系,引领学生集中展开对这几种图形运动的总复习,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认知与知识体系。在新授课阶段,教材编排分为了三个层次,首先是联系实例来让学生对各种图形运动的特点有初步的认知,其次是让学生理解图形运动的性质,再者是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应用转换,画出运动变化后的图形。因此本节复习课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引入案例来让学生观察、回忆、思考,接着让学生描述、讨论、总结,把握图形的刚性运动和变换相似特点,最后再组织学生练习、绘画。如此一来,帮助学生能够全面梳理小学阶段所学图形运动相关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

【案例描述】

在课前导入阶段,为了让学生快速回想起自己所学过的有关图形运动的知识,笔者先利用多媒体科技来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导入了生活中应用到了图形对称相关知识的情景和案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展示出来的图形,说出这些图形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有了直观的体验,就能快速联想到相关知识,进而说出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和缩小。由此,笔者导出复习课的课题。在第一环节,笔者组织学生围绕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张表格表,在这张表上,给出一些轴对称和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认真观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说出理由。在学生思考、讨论后,邀请部分学生来对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进行总结和展示,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来做补充或者修正。第二环节,笔者又在方格表给出了两个平行的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的大小,说一说这两个图形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得出其中一个图形是另一个图形经过一定的运动后而形成的,笔者便让学生说一说图形一如何运动才能够得到图形二,学生很快就能够说出图形一向()方向平移()格就能得出图形二。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思考、总结平移的概念、特点以及如何画平移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对学生强调了平移的画法和特征,即画平移时要保证所有点向相同方向,移动距离相同;特点是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并没改变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再次加深印象。第三个环节,笔者又在方格表上给出了两个形状和大小一样、但是方向不一样、处于同一水平线的图形,让学生再次认真观察,思考其中的一个图形要经过如何的运动才能够得到另外一个图形。学生经过对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知识的复习后,意识到这时候的图形运动并非上述两个,于是笔者提示学生:看这两个图形突出的一面的朝向,图形一是不是可以转一圈来得到图形二呢?有学生就想到了图形的旋转知识,随后快速找到了旋转中心点,并说出图形一围绕点顺(逆)时针旋转了()°来得出图形二。笔者这对学生的回答予以了肯定,接着又展示了两个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方向不同并且处于不同水平线的图形,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说出这两个图形的变化过程,学生很快就得出图形三绕点顺(逆)时针旋转()°,并且平移()格,得到了图形四。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总结出旋转的概念和特征,随后邀请学生来进行展示。在这一环节,学生对于互动参与非常踊跃,而且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完整和透彻。笔者同样对学生强调了图形的旋转特点,即旋转前后的图形大小和形状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只是位置和方向。接着,笔者让学生思考:在以往所学过的所有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思考和交流,随后笔者让小组派出代表来展示回答,就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腰梯形等,分析其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以及其拥有的对称轴数量。接着,笔者展示了一些例题,包括理论考察和实践操作,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也非常好。最后,笔者让学生基于对本节课所复习的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等知识,画出思维导图,对自己的复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案例反思】

在这节复习课中,复习顺序是根据新授课的顺序来进行,由此保证学生对于所学过的图形运动知识的复习能够逐步深入。在复习方法上,应用情境导入、启发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等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能够自行探索和回忆所学过的知识,自行对知识内容进行总结,笔者再根据对学生的观察来适时的进行补充。通过这一节复习课,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

1、要始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无论是对新课的学习,还是复习课教学,都要关注学生的全程自主参与,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检验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2、要注重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参与讨论回答,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3、要重视科学评价的实施,不仅要就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点评,同时也要引领学生在复习工作完成后做好总结与反思,以此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正确认识自身数学学习。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陈启娥(1976.12)女,汉族,湖北襄阳人,武大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 襄州区黄集镇马集高级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