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浅谈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2

敢问路在何方—浅谈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赵秋

犍为清溪高级中学 四川省 乐山市 614400

【关键词】传统文化   保护继承    研学活动

【摘要】当下传统文化面临着丢失的窘境,而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定义,当下社会的影响方面去思考如何去保护和继承传统,如何把传统文化知识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中,而研学形式最为特殊,引进来走出去,要把研学活动作为主场地,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传入文化的魅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在想,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还不及韩国日本的文化继承来的深刻?孩子们只知道哈韩哈日,过洋节日,只知道哪个明星帅气,哪件衣服流行,哪个网络用语出名,却忘了中华礼仪,忘了尊师重教,忘了传统手艺……这不是单纯的搞个文学社,搞个汉服社穿穿汉服,搞个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在如何去保护和继承传统,如何把传统文化知识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中,让他们可观可感。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相

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   

各传统文化在当下,有积极作用。但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存在即是合理。现在需要仔细讨论的是如何保护和继承文化传统。 

二、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传统文化却在消失,特别是青少年,他们更喜欢新鲜的好记的流行的,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太熟悉,只有对流行词的讨论,或许有一时的热度,但也只作饭后的谈资。更有甚者,把我们的经典改的面目全非,迎合当下流行,标上古为今用的标签。但我们真正的民族内涵去了何方?只知一味消遣,这只怕是鲁迅先生说的“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拿来主义》)”

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的方式

(一)如何保护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开眼光,主动保护。

1、传统文化进课堂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立德树人的要求,语文课程本身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传统文化进高考

这是语文新高考的要求,在语文考试中加重文化常识的分数。试题精心选材,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

3、传统文化云参观

依托现代新技术,把很多的文化景观用VR技术呈现出来,大家可以通过扫码圣地,进行云参观。

4、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法

国家通过颁布法律,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并给予非物质传承人支持。

5、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重视热爱,真正去感受,而不只是说说而已。转变思想。

(二)如何继承

     1、书本阅读

阅读是最直观的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有习主席在世界读书日开的全民阅读的书单,也有小学生书本改革中增加的文化传统的课文。

     2、网络和电视输出

《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网络电视节目的盛行。

     3、文化新用

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同点,不再沦为赚钱的工具,也不能被束之高阁,举行文庙祭祀成人典礼、云讲国宝等活动。

4、研学活动中学

研学旅行中,在选择地点时,多选择中华传统文化之地,让孩子们直接感受文化的魅力。

四、研学活动对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的意义

新课标第四点明确提出“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研学教育活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益。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等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学能力。而网络及电视节目只是给予学生视觉上的享受,要给学生最为直观的感受,研学应运而生。

(一)引进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和生活是更加优秀的教师。比如:在我们清溪高中校园环境设计中,一路植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节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蕴含的民俗文化进行直接的接触与观察,让学习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发生,与历史对话,身临其境感受其魅力。让设计引导学习行为的发生,通过亲历亲验的方式,加深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以环境育人,让孩子在环境的浸润中、在具体的研学环境中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学子!

让传统文化指引学习方向。文化在于传承,教育源于用心。我们的校园文化从理念入手,作出适当文化表达,以“翰墨书香”为中心主题,奠定传统文化基调;以“校园图书角”为契机,让学生在读中学。校园研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让师生共同参与,用体验的方式释放孩子的潜能,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书写的魅力,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走出去

走出校园,融入自然与社会,在走出去的研学教育活动中,加大对传统知识文化的浸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有意识的研学活动中收获传统文化,再回归课堂回归生活。比如在清溪芭马环线的研学教育活动中,由校长带领全校师生通过对清溪古镇、茉莉花基地的参观学习,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到自己家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刻不容缓!敢问路在何方?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我们要把研学活动作为主场地,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去倾听去发现去继承!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传统文化的定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