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应急外语服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3

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应急外语服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张,璐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 吉林 133000)

本文以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为依托,以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夯实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达成外语教学与应急语言服务的有机融合,培养兼具外语能力和应急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更好的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储备可持续的应急语言人才。

关键词:非外语专业,应急语言服务,应急外语教学

收稿日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语言服务是以跨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信息转化、知识转移、文化传播、语言培训为目标,为高新科技、国际经贸、涉外法律、国际传播、政府事务、外语培训等领域提供语言翻译、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营销贸易、投资并购、研究咨询、培训与考试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王立非,2020)[1]。应急语言服务作为语言服务的重要一环,涵盖应急语言基础设施、应急语言规划、应急语言标准、应急语言能力、应急语言人才和应急语言学科等诸多方面(王立非等,2020)[2]。应急语言服务在应急状态下应运而生,尤指为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所进行的应急语言响应(李宇明,2022)[3]。文献检索显示,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应急语言服务研究的敏感度有所提升,围绕应急语言沟通、应急语言能力等话题展开了相应学术研究。例如:屈哨兵(2020)建议将国家语言资源和语言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应急储备系统的范围之内[4]。王铭玉、康喆文(2020)从国际、国家、机构到个人纵观应急语言服务的四个层次。具体分为语言救援、语言支持、语言组织、语言志愿[6]。学界为应急语言研究提供了许多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且都涉及加强应急语言人才的培养。王铭玉(2020)建议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储备观,高校对语言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尽早提上日程,从培养人才的综合应急素质出发,提倡建立专业化专家队伍、社会化兼职队伍、快速化志愿者队伍以备不时之急[7]。沈骑(2020)指出高校应与企业联合尝试培养语言应急人才的有效方案,研发相关语言技术及产品,为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一定的语言支持[7]

穆雷(2020)则提出未来我们更要在应急语言服务的框架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应急服务能力[8]。综合考量应急语言服务研究现状,为了使应急语言服务更加规范,更能满足社会所需,王铭玉、康喆文(2020)提出应急语言服务对象的培养可以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需求、文化传承等四个高校职能方面出发[6]

二、应急语言人才培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讲话上指出:“当前,我们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郭忠华,2021)[9]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当发生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社会对应急语言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亟需优秀的语言服务志愿者,充足的应急语言人才储备与志愿人员的能力是实现应急语言服务良性循环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对应急语言人才的培养还无法实现供需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急语言服务的发展。为扩充应急语言服务人才队伍,高校学生作为年轻群体可以成为应急语言人才的预备军。大学生作为后备力量是否具有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关乎到应急语言服务的质量和应急救援的效率。因此,蔡基刚(2020)提出应把对应急语言人才的培养落实到高校教学中[10]。高校语言教学应承担起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对应急语言服务的意识、增强大学生应急语言服务的能力。高校教学涉及应急服务人才培养内容以及开展一定的应急语言教学迫在眉睫,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本文从应急语言能力提升视角出发,从现有高校语言教学的问题谈起,旨在大学生语言能力、应急知识、综合素养等方面对高校常态化语言教学进行重构,从应急文化导入、情景教学模拟、语言应急训练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应急语言服务后备军。

首先,高校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应急知识。应急语言服务人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例如起草医院患者知情同意书,与临终患者的沟通等知识(蔡基刚,2020)[10]

学生需了解相关知识,并了解其是如何运用语言建构和沟通的。其次,高校教师要关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于应急语言服务的志愿者来说,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实现应急语言服务的必备条件。教师教学时要抓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夯实大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一旦社会急需应急语言服务志愿者时,学生能够随即上岗胜任志愿工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到有条不紊,达到应急语言服务任务的要求。充分利用所学联系实际,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所需。最后,高校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成为一名优秀的应急语言服务者需要有清晰明确的政治立场,具有大局观和服务意识,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吃苦的精神,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并且具有良好的心态(滕延江,2021)

[11]。为了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大学生能够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坚定中国立场和家国情怀,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供语言服务方面的支撑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这对应急语言服务工作能否顺利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英语课程应急外语教学路径

  1. 应急文化导入

为了促进大学英语课程与应急语言服务理念的有效融合,本文主张采用常俊跃(2020)提出的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简称CLI)。其核心是内容与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机融合, 将应急语言服务内容融入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做到外语能力与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兼收并蓄。将应急知识与英语技能结合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一定的跨学科内容(常俊跃,2020)[12]

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前期铺设和学习,优化语言类的课程设置,补充应急语言服务相关内容。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应急语言服务的内涵,熟知应急语言服务的学术新动态、运作模式以及现有状况的不足之处,反思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并筛选出适合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语篇作为学生的预习资源,在教学设计环节选取即时、权威、难易适中的语料,必要时可形成应急语言服务语料库供学生筛选预习。

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通过语言教学为学生梳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体系,有效融入应急语言服务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关系,以语言为根基,以应急语言知识为支撑,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应急语言服务涉及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的诸多环节,教师可运用分组活动、角色扮演、课堂展示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应急语言服务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突发事件的临场应对能力,对科学应急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后作业和教学反思中,根据CLI教学法的理念对学生展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测评模式。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公共突发事件和应急语言服务的线上线下题库,帮助学生利用现代化设备进一步夯实所学知识;也可通过线上测试、线下反馈性写作、课后分组讨论等书面及口语的形式作为教学效果的验收,有效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语言知识技能,掌握实用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技能,使学生在课后的自学中体会和提高应对处理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1. 情景教学模拟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学科融合交叉的人才培养思路,使语言教学与理工科和其他社会科学交融,有效弥补外语类人才在技术和科学思维方面的短板,同时弥补理工学科学生在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缺失(奚洁、刘波,2020)[13],高校语言教学的内容需要有更高的追求。首先,教师可以尝试高校内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在课堂中以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沟通为主要议题,营造真实的应急语境,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模拟训练,例如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式学习,成立应急语言服务志愿团,模拟突发事件下的语言服务演练。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形成的模拟活动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也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的同伴互评模式激励学生有效完成模拟训练。通过体验式的模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能力和应急知识能力,充分的课内语言训练也为学生今后能够具备一定语言服务能力打下扎实的根基,让学生实践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在应急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不受课堂时间约束的应急语言服务学习机会和实践,并同步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例如,利用学校提供的超星学习平台创设沉浸式应急语言服务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采取教师主导学生为主的模式进行课后的线上教学。教师也可以尝试建立相应的应急语言服务微课资源,提供适合学生需求的多模态应急语言学习资源库,利用数字赋能探索应急语言相关的智慧课程。

  1. 语言应急训练

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高校可以尝试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协调多方机构合作共同完成社会所需的应急语言人才储备工作。高校外语教学要秉承人才培养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以课堂中所渗透的应急语言理论教学为根基,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实践项目。王铭玉、康喆文(2020)打造储备多层次、多语种、多维度应急语言人才的培养示范基地[6]。高校充分挖掘可供学生实践的基地,从而锻炼提升学生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例如,高校可以与语言服务公司沟通,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运用所学的应急语言服务技能提供志愿服务,使学生所接受的应急语言教育有的放矢。高校也可以尝试与机场、医院、街道等单位进行沟通,将其设置为学生的应急语言服务实践场所,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敏捷性,锻炼其应急沟通能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反思与沉淀,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能够学以致用,作为志愿者挺身而出沉着应对。

四、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该顺应时代呼唤,其教学重心也应该结合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与社会实际所需,使学生能够对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本文尝试以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为依托,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在高校外语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对课堂教学内容与应急语言服务进行交叉融合,旨在让大学生掌握外语能力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急语言服务技能。教师教学时要充分落实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在社会需要之时具备应急的意愿与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应急语言服务志愿者的角色。同时高校应极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培养兼具外语能力和应急知识的后备军,合力创设应急语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更好的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提供可持续的应急语言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立非.从语言服务大国迈向语言服务强国—再论语言服务、语言服务学科、语言服务人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1).

[2] 王立非等.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机制体制建设[J/OL].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802.H.20200403.1652.002.html.)

[3] 李宇明.加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8).

[4] 屈哨兵.加强国家语言应急保障建设[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9-21.

[5] 滕延江,王立非.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语言服务的伦理考量[J].江汉学术, 2022(3):104-110.

[6] 王铭玉,康喆文.由语言应急引出的语言服务问题[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3):32-39.

[7] 王立非;王铭玉;沈骑;马若宏 ;杜敏;徐欣路;张雪梅;李思渊.应急语言问题”多人谈[J].语言战略研究, 2020(3):76.

[8] 穆雷.加快应急翻译人才培养[J].当代外语研究, 2020(4):46-54.

[9] 郭忠华.比较视野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世界结构性原则的论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29-39.

[10] 蔡基刚.应急语言服务与应急语言教学探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3):14-21.

[11] 滕延江.应急语言服务者胜任力与应急语言人才评价[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4):20-31.

[12] 常俊跃, 赵永青.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的提出、内涵及意义—从内容依托教学到内容语言融合教育[J].外语教学, 2020(5):50-54.

[13] 奚洁,刘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语言教学—以基于CLIL理念的学术英语课程为例[J].中国语言战略,2020 (2).

作者简介:张璐(1984-),女,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面向突发公共事件的吉林省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JKH20220090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