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家校共育创新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后疫情时代家校共育创新模式研究

李维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四川省南充市   邮编637000

摘要:新冠疫情期间家庭成为学生教育成长的主阵地,家长既是学生成长的生活老师同时也成为学业成长的导师。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共育交流如何实现从疫情前的传统家校交流模式、疫情肆虐的线上交流模式到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共育创新模式的过渡。在此笔者提出几种观点以供思考研究。

关键词:家校共育 创新

家校共育是指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子女的活动。现如今的家校之间的合作已经不足以满足学校、家庭和孩子之间的需求,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比家校合作更深层次的家校共育问题。家校共育不同于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培育,有一定的目的性,亦或是有一定的延展性和终身性。家校共育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家校合作则是当前我国家校共育的主要形态,是一种相对单一、单向的过程,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家校间从属关系。在这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无论是家校合作还是家校共育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后疫情时代,家校共育逐渐从疫情期间的线上交流逐渐转向线下交流,但由于疫情带来的空间的压缩、时间的异化、距离的拉长使传统的教育生态被打破,伴随而来的是教育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加速、教育全球化在空间上的拓展以及教育公平性在新方位的推进。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共育交流如何实现从疫情前的传统家校交流模式、疫情肆虐的线上交流模式到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共育创新模式的过渡。在此笔者提出几种观点以供思考研究。

1.坚守传统家校共育模式

(1)传统线下集中家长会等家校共育模式

创新家校共育的模式离不开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新冠疫情以前,传统的集中式家长会成为家校共育交流的基本模式,从期首的新学期家长见面会、期中家校交流汇报会到期末家校总结会等关键时间节点,班主任从班级发展情况分析、学生考试表扬等向家长传递学生在校表现等。集中式的家校共育模式基本符合传统家长和学校交流若干年的传统思维模式,但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的关注与个性化的建议较为缺乏,使之类似于家访等单独交流模式也成为线下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2)家访等单独家校共育交流模式

家访,是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方式,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家校共育交流模式中无论是作为学校方面的代表班主任还是作为家庭方面的代表家长,两者的共需使之类似于家访等单独交流模式也成为线下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试图将不便于公开的信息单独传递给家长,家长试图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关注传递给学校,双方在以家访为代表的单独交流模式中得以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在现实情况中,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安全的关注、学习后进生、特殊家庭学生等群体需要家访等形式呈现,从集中式的家校共育高度转向单独家访共育的温度,使家校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2.线上交流家校共育模式

(1)线上交流的便利性

疫情肆虐带来的传统家校共育模式的创新发展,使线上家长会成为2020年以来三年疫情普及的家校共育模式。线上家校共育打破过去固定时间节点、固定地点、固定形式等诸多不便的因素,家长不必因家校距离过远、工作繁忙等因素缺席传统的家长会,同时线上家长会也必将打破过去固定的频次、人数等限制,使得家校共育建立在随时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线上家校共育的互动性也在网络情况下逐渐增强,线下模式家长充当得更多是倾听与服从,基于以网络为基础的是双方交流与互动,打破过去集中式家长会后排长队而无法满足交流的现象,网络交流则根据时间的合理安排进行必要的交流,双方及时反馈信息,同时线上家校共育既可以针对全体,也可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2)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家校共育模式

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共育是从疫情前的传统家校交流模式、疫情肆虐的线上交流到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共育创新模式的过渡与融合。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共育基于之前的传统线下模式与疫情时代的线上模式可以更好地开展家校协同共育工作。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共育可以根据家校双方的需要,结合线上和线下等模式进行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在现实情况中,如集中式的家长会总会有个别家长因故缺席,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成为这类家长最为关注最为需要的形式,前文中说到的家校距离过远、工作繁忙等原因造成的缺席集中式家校共育在网络平台保存视频等情况下依然可以满足个别家长的需求。应当说疫情肆虐给予我们创新开展家校共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形式。

3.深度参与家校共育研究

(1)家校共育创新研究与实践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集中式的家长会、传统的倾听与服从、学校的介绍与学生情况的汇报,那么家校共育依然停留在疫情前的阶段与水平,对于提高家校协调育人是非常有限的。作为学校层面的家校共育更多是普遍性,作为家庭层面的家校共育更多是特殊性,如何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是摆在家校共育协同育人的共同研究课题。家校共育协同育人需要在理论创新与理论指导实践方面作出更多的探索,需要学校层面和家庭层面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度合作与研究,诸如跨校之间、跨学段之间的融合探索,构建学生成长一体化发展流程,更好的指导学校和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引导。

(2)家长问题导向与家校共育相结合

家庭层面对家校共育的需求以个性化需求居多。后疫情时代网络与智能化的发展为解决家庭层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如教育主管部门严令规定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以智学网等APP平台较好地规避了上级的要求又满足了家长的个性化要求。以此为例,家长的问题导向在智能化时代基本上可以借助网络模式得以有效的解决。学校层面至今依然站在家校共育较为主动的一面,传统的班主任作为学校层面的代表依然发挥着家校协同共育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校层面对以班主任为代表的家校协同共育代表人如何应对家庭层面的新的个性化需求面临了新的挑战。

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协同共育建立在传统模式与线上模式的基础上。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共育基本上走出传统模式的限制与束缚,正在逐渐转向形成新的家校协同共育模式。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乙类乙管”的推行,我们才刚刚进入后疫情时代,学校层面因制度的束缚在家校共育方面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试图借助于在网络条件下创新某种家校协同共育模式,只是在当下以新冠疫情为背景的突发公共危机之下尚存较多的变数。

参考文献:

[1]李新.家校合作研究——以上海市虹桥小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0.

作者信息:李维,女(1991.11—),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硕士,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生物教育,教育管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