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技工学生“创新”能力,助其跟上新时代一一以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2
/ 3

培养技工学生“创新”能力,助其跟上新时代一一以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为例

冯雪

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

【摘要】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如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伴随智能制造、数字化生产浪潮的兴起,很多行业和岗位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知行兼具、一专多能、创新创造”,将成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新画像”。如何让技工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具备应对新的工作场景和企业用人需求变化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拥有创新能力,才能在日后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培养  技工学生  创新能力  新时代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技工教育是与制造和服务业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是培养产业工人、技术工人的主阵地。加強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创新能力,是指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工作内容需要及时引进比较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能灵活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创造发明的能力。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技工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

1.1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许多学生进入技工院校后奋斗目标定位较低,仅仅想学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日后能找个好些的工作,创新意识淡薄,更淡不上创新欲望了。

1.2缺乏创新兴趣

当代青少年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而变化。不少技工学生创新兴趣不足,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这对培养技工学生创新能力很不利。

1.3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不少技工学生是具有创新想法的,他们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他们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却存在着很大反差。一方面他们在认识上追求创新,能较好地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新手段、新发展的变化,体现出了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他们在行动上却迟迟不能落实,主动性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让创新止步在想象阶段,实际执行的时候会因为自己的知识欠缺、能力不足而停止实践。

2.培养技工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技工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创新潜能,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针对技工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索和尝试,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2.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和丰富个性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那些敢于创新的学生脱颖而出。

学校为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采取智慧教育,应用学生成长激励系统《雏鹰》,聚合学生成长数据分析,实现教学与育人并举。系统中数据透明,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哪怕第一次在这个班级授课也能因材施教,对有独特发展道路的学生,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金牌获得者温彩云、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金牌获得者肖琪、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金牌获得者周芹妃就是学生中的杰出代表。

2.2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利用校內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学习他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及思维和方法,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早已成为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一张靓丽的名片。今年的科技节活动除往年传统项目外,更加突出高科技元素,各类学生作品、创新设计、创新制作都融入了最新的技术。科技节不仅为学生们搭建了展示学习成果、专业技能比拼、创新创业实践、拓展科技视野的平台,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学生打通就业道路创造了良好条件。

2.3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

创新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以后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够学有所长,以便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从某一学科,如:思维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等角度来探讨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们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学生通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练,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2023年4月,在第一届广东省技工院校决赛中,本校学生组的《5G智能立体自行车停车库》项目,通过存取智能创新、设备维护创新、防偷防盗创新、应用管理创新四项创新。项目不仅融入了5G通信技术,还能解决社会上单车停放无序、占地较多、管理难、易盗窃等社会难题。

2.4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钻研。为此,学校想方设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加大支持力度。教师也把如何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感,列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学校和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把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校内组建了以专业为单位,教师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也成为了临近毕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梦想孵化器,其中信息工程系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高技班钱冬阳团队的《家园共育解决方案——智慧校园》作品荣获“羊城工匠杯”2018年广州市技工院校师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设计)一等奖。钱冬阳在毕业后凭借此项目创建了广州智云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2.5增加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进行实际操作的环境和条件,真实的工作环境能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工作流程及规章制度,也能在接触实际案例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实战经验和动手能力。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以具体化的形式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点,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度。实践技能比赛的举办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和自己的不足,督促学生进行自主提升。

今年学校艺术系广告专业综合创新设计作品答辩会,采用真题真做。答辩会上设计形式多样、成果丰富,不仅很好地展示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更是一次同台竞技,互相学习的好机会。既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钻研探索、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能力,这是实践教学带来的成果,也是审查教学效果的一个好的方法。

2.6运用多媒体、微课模式丰盈课堂教学框架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可丰盈课堂教学的理解记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求欲望。微课堂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和条件,较适合已经形成一定学习机制的技工学生,并且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明晰具体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和复习资料。

如今通讯发达,信息量大,凭借互联网技术,我们每天都能通过手机及网络接受到大量的信息。网络资源丰富化后,学生不用局限在本学校开设的课程中了,因为各个学校都开放了自己的网络公开课平台,通过这些公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丰富自己的学识,扩大知识外延范围,还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更多的了解。

2.7科学转化创新实践课程

将师生科研、双创实践、双创项目的孵化、竞赛训练等活动进行融合与提升,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真实产品、真实生产、真实市场化运作的创新项目,延伸拓展产教综合体的双创教育教学功能,构建起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

2.8携手企业共育创新人才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产教融合的主流,也是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而且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企业助力,校企合作能让学生前往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真正的实践技能,为学生今后逐渐融入实际岗位做铺垫。校企合作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以企业需要为切入点,发挥企业技能领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打造技能人才随时学习提升的“加油站”。校企合作推行的“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合作方式,既能培养技工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保证技工学生的技能水平跟得上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脚步。

2.9改进考试方式

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在考试方式上适量的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力争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在考试内容方面,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探讨性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充分而深入地思考才能够做出解答;或是安排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经过反复仔细地分析思考才能做出回答。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并对他们起到一种重要的导向作用。

3结语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时代向前,青年向上,希望技工学生们未来能成为堪当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重任的技能工匠,与国家前途同向、与民族命运同行、与时代脉博同频。把工匠精神与技艺创新融合融通,修匠心、育匠品、成匠才,成为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参与者、推动者、创造者!

【参考文献】

[1]二十大报告[M] .

人民日报.202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M]新华社.2022 .10 .07

[3]张春宝.探究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9(11):76一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