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城的历史成因探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7
/ 2

山西长城的历史成因探寻

王秀琴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3

摘要:山西独特的山河自然资源和勤劳勇敢的人文精神,铸就了山西长城的根基和魂魄。随着人类文明与法治的进步,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百姓之间的藩篱将会进一步的弱化,界限会存在于我们的信念和道德中。用文化锻造山西长城新品牌,用长城打造山西旅游新热点,用旅游打造山西经济新局面。

关键词:山西长城   表里山河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结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山西旅游的核心当属能够代表我国五千年文化的文物古迹。

一、表里山河出长城

 有歌词这样说:“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人说山西好风光表明了山西的自然资源优美独特,地肥水美五谷香表明了山西人杰地灵。山西是个多山的省份,东面有太行山脉,西面有吕梁山脉,南面有中条山脉,北面有阴山余脉和恒山,中部有太岳山脉。滚滚黄河奔腾萦绕于西面和南面,如此的地形山西好像一座四面充满要塞的大城堡,有天然的大山屏障保护,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充满了安全感,有了山的依靠,有了水的滋养,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此产生也不足为奇了。

山西境内山峦起伏跌宕,沟壑纵横交错。山西省内的山水旅游景点有很多,比如:八泉峡、天龙山、五台山、恒山、绵山、太行山、云冈石窟、藏山、天脊山、历山、云丘山、石膏山、五老峰、芦芽山、北武当山、卦山、雁门山、王莽岭、珏山、天脊山、大同火山群、黄河壶口瀑布、黄河碛口古镇、黄河老牛湾等。

对山西地理重要性的描述,出自《左传·僖公28年》中子犯的描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外有大河,内有高山,表里山河,山西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从上古直至清末,山西在华夏的地位举足轻重。山西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前沿,几度牛羊,几盏美酒,几分思乡,几多忧愁?捍卫山西,屏藩京师,成为每一个中原政权的不懈努力的要害。清朝学者顾祖舆写道:“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因势乘便,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因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和军事防御的实际需求,从先秦到秦再到明清的古代,许多抵御外族入侵的朝代都在山西的山梁上留下了长城的印记,山西的长城几乎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抵御入侵的始终。历代王朝在山西共修筑了七千多里的长城,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和战争洗礼,目前在山西境内的长城仍有两千里左右,这使得山西成为长城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很多人认为清人入关没有修建过长城,但是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地区,保留着同治年间为了防止西捻军东渡黄河而修筑的清长城,全长一百余里,这也是我国最后的长城,这也是山西黄河文明和长城文明完美结合的又一见证。

山西从地图上看,像是一片南北走向的菱形树叶。这片菱形地域的北端,则是布满了雄关要塞的长城。山西处于北半球的北纬38--43度之间,这里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织的边缘结合地带,是北方游牧民族向南入侵中原的边防必经之地,是民族对抗的战场,是民族和亲的友善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纽带与中介,更是明清时期晋商经济往来的通道,也是明清民间走西口的通道。山西人称张家口为东口,右玉的杀虎口为西口,走西口指的就是走出右玉县的杀虎口进入蒙古,杀虎口地区经济落后、地域偏僻是绑匪土匪出没的地方。当地有民谣:“来到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可见走西口不是老百姓的出路口,而是一件送命的事情。走西口的百姓也许逃过了过土匪的打劫,还要面临更为严峻的自然环境:蒙古地区到处都是一眼无际的荒凉沙漠戈壁,几乎找不到生命的存在,科技不发达分不清东南西北,走西口的人只能跟着之前的骆驼商队留下的粪便走,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即使到了蒙古,等待他们的依旧是艰苦的生活。山西有句古话:“没有复盛公,就没有包头城。”勤劳勇敢智慧的走西口的明清先人,把晋商的精神和票号带到包头,使内蒙成为一个商贾云集的大都市。太阳照,长城长,长城记录了千百年山西人的英勇和智慧,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长城雄风万古扬。长城精神,不仅是爱国家、爱民族,更是一代山西儿女的勤劳勇敢。

我们继续将关注的焦点移向山西北部,恒山气势雄伟,横贯华北,成为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的天然分界线,也是三晋大地的天然屏障。它西控雁门,东跨幽燕,南屏三晋,北瞰大同。柔然、突厥的崛起使得北部边疆的退缩,北齐天保七年长城由文宣帝高洋建于公元556年,高氏政权唯有在恒山修筑长城才能确保国家的万世基业与后代的荣华富贵。一千年以后的大明王朝也沿着恒山山脚修建了一道明代内长城,与雄踞恒山山顶的北齐外长城,并行了200余千米,内长城和外长城有1000米的海拔落差。明代修筑内长城在广灵县的红土坡、唐山口,与北齐外长城出现了交集或叠压,表明对北齐长城的肯定与尊敬。

恒山山脚的明内长城与山巅的北齐外长城,蜿蜒曲折盘绕在恒山的身躯之上,成为我国五岳之中寄托着民族精神万里长城的“永恒之山”。恒山之所以能成为五岳之一,那也是因为历代统治者的政治偏爱了。从山西境内的山形地理来看,恒山东跨太行山,西边的余脉连接吕梁山脉的管涔山,有两处地势极为重要:第一处是雁门关,第二处是宁武关。只有雁门山雁门关附近山脉坡缓,高度降低,车马可以通行,因此雁门关设在这里,把控南北骑兵难以突破。与此连接的忻定盆地则是首府太原的北大门,一旦忻定失守,并州太原必定保不住,因此古人称雁门关为“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第二处是宁武关,恒山余脉和吕梁山脉北支管涔山交会的连接处,地形较低,有道可通,宁武关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因此明代中期设立宁武关,成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西面的偏关更是固若金汤,紧挨黄河,只有冬天黄河结冰后,匈奴兵马才可以战战兢兢地从冰面上走过。两千年以来所有朝代发生过最多次战役的长城在山西。所以,表里山河的山西出长城。

山西长城,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战争与融合的历史文化,山西天生的自然风貌融汇了人类活动的遗迹,构成了今天山西的旅游文化底蕴。智慧的古人,依据山西的自然山水,设计了自我防御体系的古长城,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完美结合。

    三、总结

长城,就是一堵墙,立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和性命上。

长城,不仅仅是一堵墙,更是统治者的格局和魄力。

清朝康熙年间宰相张英《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人类的领地意识或许和所有的动物有一样的属性。长城和院子的篱笆一样,保护着主人的财富和威严。

清朝康熙年间,宰相张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县,张英的老管家因为盖房子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而打起了官司,远在北京的张英给老家写了这封家书,要管家把墙后退三尺。

毛泽东主席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写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满腹牢骚就会有破坏身心健康,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宽眼界放宽肚量去衡量。

山西长城是因为山西的山河而建,是因为山西的边塞而建,更是为维护政权而建,山西长城又孕育了边塞人民的善战勇敢、为国献身的人文精神,山西长城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完美结合。

本文系2022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乡愁”视角下山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2YD17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