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及当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列宁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及当代价值

李世平

(青岛工学院·山东青岛·266300)

提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是列宁所要实现的主要政治目标,而最终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则构成了列宁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主旋律。列宁这一宝贵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列宁;政治体制;价值

列宁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贡献, 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也是列宁的伟大首创,更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所要实现的主要政治目标。综观列宁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及其政策,我们不难发现其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科学内涵,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战略思想、政策,直至今日仍然闪耀理性的光芒,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吸取,并为我们今天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事业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列宁与十月革命

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出生于1870年4月 22日。他的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母亲是一名医生的女儿。列宁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较高的个人修养。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他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坚定的,他对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贡献是巨大的。同马克思一样,列宁在大学阶段主修的专业也是法律。然而列宁的求学经历显得更加坎坷。他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喀山大学法律系,因为参加了反对沙皇俄国的民主政治运动而被开除了学籍。沙俄政府甚至将他发配到西伯利亚,致使青年时期的列宁 就开始了流亡生涯。列宁是怀揣着民主政治理想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他对革命的热情与忠贞感染了每一个持守共产主义信仰的人们。然而历史总是残酷的,刚刚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要面对的挑战比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还要艰难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俄国推入了战争的深渊,战火中的俄国心力交瘁,不堪一击。这深深地刺痛了列宁的民族自尊心,俄国国内的有识之士和不满沙皇统治的贫民百姓同仇敌忾,爆发了推翻沙皇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无产阶级赢得了国家政权,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运动。列宁明白,赢得了政权也背负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尽管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决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极有诚意地颁布了《和平法令》,在与其他参战国签订了苛刻的停战协议后,俄国终于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开始了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的局面。

二、列宁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方式

任何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必然会面对艰难险阻。当时的俄国刚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走出来,经济凋敝,政治腐败,人民的士气不高。作为无产阶级领导人的列宁,深知前路坎坷。这其中的理由很多,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一)国内落后势力的阻挠

沙皇政府确实在十月革命的炮火下被推翻了,但某一政府的垮台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拥护者会心甘情愿地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力量结成庞大的社会关系网,对无产阶级运动百般阻挠。

(二)普通民众对无产阶级并不了解

列宁认为旧的国家机器可以一下子“打碎”,但要改变他原有的性质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与旧社会的特权阶层不同,如果说沙皇时期的贵族阶层尚有实力对革命进行阻挠,那么底层平民身上更多的是无助感和绝望感,他们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兴趣寥寥。

三、列宁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列宁设计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就是以克服官僚主义为主攻对象,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目标,同俄国现实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水平相适应的新型无产阶级国家。归纳起来,我们可以把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总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联系群众,发挥党内外监督作用

列宁在提出加强党的核心领导作用的同时,也高度强调必须时刻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广大工农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监督作用,并把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作为改革党和国家政治体制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1、党群融合,加强非党群众的监督。列宁深深懂得,共产党是代表工农群众根本利益的执政党,其权力直接来源于老百姓,而且共产党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也来源于广大工农群众。如果党脱离了广大人民,就必然会产生官僚主义,并招致自身灭亡。因此列宁向全党提出:“凡是有助于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工作,有助于维护民主制的工作,有助于加强同真正的工人群众联系的工作,都是绝对需要的。”

2、发展民主,扩大党的中央委员会。列宁晚年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权力过度集中所造成的个人专权的弊端。为了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加强广大党员对党的领袖人物的监督作用,避免个人擅权和党的分裂,列宁在 1922年 12月 23日《给代表大会的信》中提出的第一项重 大改革措施就是:“建议把中央委员人数增加到几十人甚至 100人。”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由极少数清一色的职业革命家所组成的领导核心的权力格局,并大量增加最基层的受过实际工作锻炼的工人农民,来参加党的最高领导集体。这也是列宁所设想的: “到我国专政根基最深的地方去发掘 新的力量。”

3、加强监督,改组工农检察院。列宁提出的另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就是加强党和国家的监督机制,改组工农检察院。他指出: “我们国家机关及其改善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困难、远未解决同时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列宁所说的国家机关的改善“是一个非常困难、远未 解决”的问题,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说它“亟待解决”,是因为党和国家正面临着掌握无限权力的斯大林有可能走上个人专权的现实威胁。所以列宁在提出加强非党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之后,又进一步提出必须在党内加强广大党员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 进一步强化、改善党和国家的监督机制。列宁认为, 本来行使对党和国家机关进行监督、检查职能的工农检察院,“实际上不能胜任只是成了这些中央委员的“附属品”,或者在一定条件下成了他们的助手”。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改组工农检察院。为此列宁提出了这样的重大改革措施:“我建议代表大会从工人和农民中选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监察委员。当选者也像一般中央委员一样,应该经过党的资格审查,因为他们也应享有中央委员的一切权利。”另一方面,“应该把工农检察院的职员缩减到300-400人,这些职员要经过专门考查,看他们是否认真负责,是否了解我们的国家机关,同时还要经过专门考验。看他们是否了解科学组织劳动, 特别是管理、办公等方面劳动的原理”。并且把中央监察员会与工农检察院结合起来。

(二)全面改革国家机构

列宁有关国家机构改革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党政分开,划清职权。1922年 3月 27日,列宁针对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的政治体制所产生的诸多弊病,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提出: “我希望代表大会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批准旨在解除政治局和中央的琐碎事务、加强负责工作人员的工作指令。要使各人民委员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不是先把问题提到人民委员会,然后又提到政治局。我们不能从形式上取消向中央申诉的权利,因为我们是唯一的执政党。但是应当制止什么小事都找中央的做法,要提高人民委员会的威信,各部的人民委员—而不是副人民委员—要多出席人民委员会的会议,应当改变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性质, 即把我最近一年没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更多地注意检查执行情况。”这就是实习党政分开,让党的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摆脱琐碎的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重大的政治决策问题,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由人民委员会处理政府各项行政工作和国家管理工作,并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作用。

2、权力下放,地方分权。为了克服中央集权制度之弊端,列宁在实行粮食税之初,就号召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权力下放给地方,扩大地方发展经济的自主权。他号召说: “党和苏维埃机关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培养和唤起各地方在经济建设中较大的主动性—省里的要大;县里的更大;乡和村里的还要大—其目的就是要迅速地振兴农民经济。”列宁同时还作出了建立各级“地方经济会议”的重要决策,这就是: “各地都应成立省、县经济会议它们同省、县执行委员会的关系就像劳动国防委员会同人民委员会的关系一样。”通过地方经济会议来发挥各省、市、县领导各地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精简机构,提高效率。针对苏维埃机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拖拉、效率低下、公文成灾的种种弊,列宁提出:“全部工作都应该集中到改善机关上。”他在1922年 1至 2月关于改革人民委员会等机构的指示中,就已坚决提出:“从各种委员会的纠缠中、从讨论和起草文件中摆脱出来,周密地考虑一下工作制度,作一番彻底的改革。”他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包括: “尽量少开会。规定每星期人民委员会1次 +劳动国防委员会1次, 每次两小时”;“撤销多如牛毛的委员会”;“而主要的是要集中精力检查执行情况, 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进行斗争”。

四、列宁政治体制改革的当代价值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独特发展模式和正确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的共识。然而,经济领域的成就无法掩饰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相对滞后的尴尬。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更需要从前人那里学习经验。对中国而言,列宁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列宁的改革思路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启发。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的问题

无产阶级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要优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然而体制性的建设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十月革命胜利五年以后,列宁也坦白地承认,“苏维埃政权离高度社会主义民主还差的很远。”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还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只有生产力进步了,民主政治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二)必须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列宁是一个现实的革命理论家,对权力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他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让党和国家领导人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始终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政治学理论界认为列宁关于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思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列宁曾经说过:“如果仅仅依靠道德的力量和个人的品质来防止权力的滥用,简直是异想天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体系的构建

《新周刊》2011年4月的社论不留情面地拷问当今的中国社会。社会说“当法律在裸奔的时候,凭什么指望道德会穿上裤子?”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由于我国的司法体系并不完善,漠视法律权威的现象屡屡发生。法律在中国缺乏应有的尊严。要想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我国的司法体系的构建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全集(第41-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72.

1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