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周鸣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

摘要: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特别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逐渐增多。本文拟从个人、家庭、社会、学校四个角度分析慢就业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帮助处于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积极就业,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对策

  前言: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战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既是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但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模式。究其原因慢就业现象的形成与国内经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自身的素养、所学专业供需状况高校就业指导参与因素都有相关。特别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近年来扩招最为明显,同时地方产业优势不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地方高校慢就业现象更是突出。因此,解决慢就业问题,需要国家、高校、家庭、个人协调努力,才能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

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日益凸显的“慢就业”现象,其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

1.个人因素

当下慢就业可以为分为选择主动忙就业或选择被动慢就业两类情况。选择主动“慢就业”毕业生,缺乏对个人能力客观认识,对当下自身状况不满意,有更高生活质量目标,故而希望通过考研、考公、考编改变目前状态。其次,选择被动“慢就业”毕业生,过多的从个人内在需求出发,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不尊重当下就业形势与供需关系,短期内很难找到理想岗位,往往错过校招的黄金期,被迫陷入居家待业的状态。

2.家庭因素

一方面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四十年改革开放积累的成果,为部分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来源。没有经济压力的顾虑,导致一些毕业生缺少求职的主动性及迫切性。另一方面,社会的包容性再增强,读书目的不一定就是就业,特别是单孩家庭,家长对大学生就业选择持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对学生的选择持理解或者妥协的态度。

3.社会因素

当前,国家层面的供给侧改革导致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不断发生变化,部分传统行业对人才需求量下降,而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探其原因,其一,是社会就业岗位总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二,是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导致市场人才供给和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衡。特别是地方院校所在城市规模不大,地方产业优势不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够充分。地方院校毕业生由于专业优势不突出,形成潜在的“慢就业”群体。

4.学校因素

①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比较突出

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体现在:一是从就业期待上看,呈现出大学生的求期望位与当地市场供给之间的矛盾;二是是从培养过程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与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三是从专业设置看,地方院校有专业设置比较陈旧,专业设置滞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

②就业指导教育还比较薄弱。

虽然我国地方高校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但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一是部分高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修课;二是任课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致使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对内、对外探索不充分,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慢思维”和“慢行为”。

二、提升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应对策略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随着毕业生人数规模持续保持高位,可以预见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应该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

1.提升个人素养,树立正确求职心态。首先,在校期间,提高个人综合能力。首先,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满足当下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其次,鼓励学生加强外部职业世界探索,和内部的自我探索,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也要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帮助学生认识“人职匹配”的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律,促使学生树立合理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降低学生求指期望值。确保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依据自身情况与社会环境变化,动态调整职业规划的目标,实现合理就业。再次,还要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知道如何调节迷茫、焦虑等负面情绪,遇事要保持不骄不躁不气馁状态。

2.发挥家庭教育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家长要与学生保持经常性联系,要共同探讨当下经济环境、就业形势等热点问题,共同解决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也要提出家长的建议,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同时,家长们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与引导,督促孩子在校期间加强专业学习,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提早为就业做好各项准备,而不仅仅是在找工作时提出主观建议。最后,家长自身要不断提升,积极吸收各种新观念、新思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进而引导孩子树立主动的求职观。

3.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岗位,优化好现有的就业岗位。地方政府要加强产业发展,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性,通过发展产业促生更多优质就业岗位。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开发更多管理型、智能型高质量就业岗位,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二是进一步用好现有的就业岗位。政府要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继续完善“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制度体系,做好各项基层就业保障措施,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创业。

4.持续优化好人才培养方案。地方高校要适应创新驱动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各项要求,紧定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就业服务,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结语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既要分析慢就业”原因,更要从政府、高校、家庭和个人方面提出合理建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高 健 杨 建 等:《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困境治理机制研究》,载《教育观察》,2017年第6期。

[2]郭波,付昕.浅析普通高校研究生就业困境及对策[J].经济师,2018(5):177.

作者简介:周鸣,湖北文理学院招生与就业工作处,研究方向:就业指导、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