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融入高职院校党支部建设现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3

美育融入高职院校党支部建设现状研究

尚明玥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0

摘要:以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建工作的必然要求,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将学生人才培养同党建工作融合发展是顺应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前进方向。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美育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了三大美育与大学生党建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在“五育并举”中以美育人,在“四个结合”中融美于德,在“四向发力”中育美无声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美育;融合;党建

正如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所说的: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从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到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再到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工作,这些都为高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针对于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化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协同发展的再升华,进一步激活基层党建融合专业党建+工作新模式新思路,进一步凝聚以党建引路,以美育塑人的党建工作同美育教育和专业技能提升深度融合育人合力,进一步达到将真、善、美知、情、意、行统一,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锻造学生德艺兼修过硬本领的目的。从建筑艺术学院实证入手,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美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高职院校学生美育现状

1、学生对美育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误区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人们对精神审美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凸显,学生普遍认同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五育并举恰逢其时。但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也造成学生对美育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误区。高职院校也普遍开设了美育基础课,但多以选修课为主,课程内容多以艺术欣赏、美术鉴赏、文学赏析、茶道、插花、摄影等,往往一听而过,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很难引起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的共鸣。而针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播,突出对艺术表层的培养,而非对深层次的精神熏陶和境界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美育功能的认知,降低了学生对美育素养的追求,简单的把艺术当成了美育的全部。这种对美育以偏概全的错误认知,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明辨是非能力不强。艺术仅是美育的手段,是美育的一部分,而不是美育的目的和全部。

2、学生对美育的需求存在一些功利化目的

    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掌握一门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实用技能占据了职业教育的主导地位,也致使学生对美育的需求存在一些功利化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受家庭生活的影响,更加渴望掌握一门“手艺”、一项“技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学生更愿意学习跟未来就业相关的一些艺术技能,仅满足于对“养家糊口”生理和安全的低层次需求,而忽略了对“崇高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高层次追求。往往热衷于考级、拿证,而通过美育提升综合素养的活动常常遭受冷遇。如果“把人性变成了他的职业和他的知识的一种印记”,就失去了本真,人就只能沦为工作的机器而没有灵魂。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真正好的艺术技能,一定是摒弃功利目的,用心去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的真谛,才能更好地创造美,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

3、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开放、多元的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快餐时代,学生除了通过书本、课堂以外,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快速、便捷的获取信息。而随着高职扩招、生源数量的下降、低分录取等因素,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呈现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的改变,学生素质呈现社会阅历少、文化基础低、学习意愿不强、免疫能力差等特点,这些都给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针对90后、00后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自我识别能力差,缺乏安全意识等特点,他们容易受错误思想、不良文化、多种思潮、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的审美素养,他们以时尚流行为美,以新奇独特为荣,追求感官刺激,追求物质享受。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美的文化知之甚少,而对时下明星、综艺、追剧等却津津乐道,这无形中折射出大学生在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上存在缺失,所以迫切的需要用源远流长、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

补位,正确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将美育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不仅拥有高超艺术技艺,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二、美育与大学生党建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育要抓住其自身独特的特点,要回归其真实的落脚点,亟待需要打破一些存在的困境,亟需破解一些现实的难题。那么如何将党性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过程中,准确的诠释美育的功能定位,找到党建同美育的契合点,实现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影响大学生的知、情、意、行,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们现阶段亟待解决和予以针对性研究的问题。

第一,正确理解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避免功利化倾向。

中华美育精神重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审美知识技能的教授,而是通过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实现精神、情感、道德品质的审美素养的全面育人。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要抓住提升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新活力的核心要义,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实用主义的艺术技能,忽略了其精神价值的功利化倾向,是无法实现学生教育从形式美实质美的质变。

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深入挖掘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中的美育元素,要给美育注入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才能展现中华民族东方神韵之美,形成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凝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从而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二,准备把握党建与美育融合的契合点,要彰显美育特色。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与美育具有培养目标同向。大学生党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旨,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美育是以艺术为手段,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目的。二者虽然作用点不同,但目标相同,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用人才。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与美育具有教育目标同源。二者都蕴含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范畴,美育所弘扬的中华美育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也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通过真、善、美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高度的家国情怀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些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所强调的知、情、意、行逻辑规律相统一,最终的教育目标都是胸怀国之大者,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将党建与美育融合,要突出培养德艺兼修的时代新人。以美为媒,在体现艺术技能锻炼的同时要强调以美立德,美美与共,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志做的创造者、传播者与实践者。

第三,科学设计实践路径,要着力解决两张皮问题。

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探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相结合,课程、实践、环境、时代相融合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育人机制。促进党建工作和美育工作同向同行、互融互通、共建共享,形成党建+美育共同体,发挥协同育人合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起到推动事业发展的目的。

认真挖掘蕴含在各个学科中的客观规律之美、人文关怀之美、创造发明之美、探寻真理之美,把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作为美育浸润心灵的出发点,把“艺”心向党作为抓好基层党建创新的切入点,把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作为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的落脚点,形成以理论指导和实践教育为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思路。

三、美育融入高职院校党支部建设的路径选择

结合上述调研情况,针对美育现存问题,以建筑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为蓝本,高职院校在今后开展美育时要坚持在五育并举中以美育人,在四个结合中融美于德,在四向发力中育美无声。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四个结合中坚持融美于德

将理论学习同艺术创作相结合,以美促。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红色基因深深烙印于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认识美、感知美、创造美。通过手绘、木刻、装饰画、公益墙绘等形式,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再到艺术创作加工,将理论学习有效的转化为实践成果,在学习创作实践总结过程中收获感悟,无形中使学生思想有触动、认识有提高、信念更坚定,增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从而学以致用。

将沉浸式体验同文化熏陶相结合,以美动。以心向党为切入点,科学运用美的规律和美的特点实现全面育人,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和文化熏陶,达到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以结对帮扶艺童成长志愿活动、一封家书主题班团会、书画木刻作品展览、我是接班人舞台剧等形式,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把植入心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通过感受新中国发展的百年历史巨变,以及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引导广大学生知史爱党,常怀感恩之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将成长成才同时代潮流相结合,以美绘。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出发,紧跟时代脚步,以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工作主线,利用微平台、舞台剧、微党课、志愿活动等形式,具有鲜明时代性、突出前瞻性、较强引领性,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时代之美、青春之美。充分挖掘利用好网络资源,从传统线下课堂式教育向线上交互式网络教育延伸,围绕国家重要节点与人物事件,或者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把紧扣时代主题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联系起来,开展一分钟学四史团徽闪耀迎百年 青春赛道勇争先,在学思践悟中紧跟时代节奏,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将实践育人同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以美导。将传统枯燥的说教式教育向强调过程教育的实践育人转化,通过活动搭平台、选载体,不断拓展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的辐射性,统筹校内校外基地,开展绘华彩五进即党建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顶岗实习、进社团活动。系列活动在主题设计上善于将专业绘画、雕刻、制作等工艺有机的融入到实践活动去取,在实践中感受奉献之美,在实践活动中锤炼党性修养,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和服务奉献意识,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2、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四向发力中做到育美无声

一是向“上”着眼,构建“党建+美育”协同育人体系。注重顶层设计、整体部署、协同推进、自上而下推动美育教育,整合教育教学、党团组织、线上线下、当地红色资源等,落实“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要深刻把握“党建+美育”的契合点,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课程+实践+环境+队伍”的育人机制,探索多角度、全覆盖、双螺旋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党建+美育”共同体,发挥协同育人合力,从而起到推动事业发展的目的。

二是向“下”扎根,要因时而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即要结合新时代特点、把握学生思想特质、依托艺术专业特长、立足以美育人特色开展党建工作。认真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大学生个性特点,利用好当地红色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易理解、能共情的活动,如快闪、情景剧、微电影、短视频、红色游学等形式,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由支部面到群众,以这种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记得住的活动方式,在参与的同时感受沉浸之美,真正要把教育做到学生心里去。   

三是向“内”发力,要在课程、实践、环境、队伍四方面同向发力。即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活化实践活动、美化育人环境、强化队伍建设等,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美育精神、工匠精神等多元化教育,采用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情景式多样化形式,营造“美美与共”的氛围,使支部教师党员成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又是学生成长成才旅途上的“人师”,全方位提升党建和美育内在吸引力与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四是向“外”延伸,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整合学校、家庭、网络、社会等多方力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核心,着眼问题导向,突出价值引领为重点,秉承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导行,以美养德思想,由课堂学向实践作转变,不断拓展思想教育辐射面。抓好课堂式教学的第一课堂,抓好校园文化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微平台、微视频、微党课、微电影,抓好网络教育的第三课堂。通过搭平台、选载体、建团队,通过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和文化熏陶,抓好实践教育的第四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锻造学生德艺兼修过硬本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美育教育是五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有效途径。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美育是结合专业技能,通过“做”以实现育人的手段,将美育融入支部建设是满足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面向实践、强化能力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德胜.学校美育的三个难点与三重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2] 王萌.高校美育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12)

[3] 房文婷,梁庆东.高职教育融合美育精神的路径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34)

[4] 刘敏玲.拓展高职学生美育新途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3(30)

课题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22GXDJ-YB108);2022年度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党建研究课题(课题编号:ZYDJ-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