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
/ 2

如何提高中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石雪梅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新城镇洞口小学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低年级计算内容相对比较单纯和简单,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计算也越来越复杂。四年级是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计算习惯的重要时期。学生在四年级对整数笔算乘除法、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简便运算掌握得是否牢固、有效,将直接影响其在高年级段学习小数乘除法、小数简便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的效果。而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有些老师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一节课往往是前松后紧,匆忙收场,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下课铃声响了,课堂练习还没完成,导致练习效果不到位的现象。如何提高中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和计算习惯,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抓基础,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过去我们对运算概念,计算法则的教学一般都是通过老师先讲解,然后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得到巩固。这种“先讲后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记忆性理解概念、法则,这样做,结果是学生对运算概念、计算法则一开始就理解不透,即使在以后的反复练习中得到重新认识,但要让教师和学生都花费很长时间去训练和纠正,造成了每一堂课都拖堂。教师要深入引导学生分析运算原理或规律,使学生从知道怎样运算到理解为什么这样运算的深化认识;经过不同形式的学习,学生解决问题的意欲高昂,这时候进行第二次练习,使基础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进一步巩固;最后,要求学生在各次练习中出现的运算概念,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对照书本中正确的叙述,使语言达到规范化,计算逐步成为科学化。

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加强数学简便运算的指导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练习的指导。简便运算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种基本训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常见的简便运算类型有以下几种:

1、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这类运算的关键是“凑整”,通过观察,判断哪些加数的和能凑成整十、整百……要“凑整”,不仅要有数的组成的概念,还要有口算、心算能力,所以必须加强观察与口算练习。如:24+76=(  ),283 +(  )=500。

2、(2)一个加数或减数接近整百、整千的简便运算。这类运算是把接近于整百、整千的加数或减数看作整百或整千与某数的和或差,再进行计算例:765+397 =765+(400-3)=765+400-3,这一类型题计算必须建立平衡的概念。多加要减,少加要加;多减要加,少减要减.对这一规律要强调理解,防止学生死记,以免造成混淆。

3、运用“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进行简便运算。例:278-39-61=278-(39+61)=278-100,这类运算的依据----减法的性质,可不必概括,但必须以最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推理。如:8-1-3=8-4

    4,通过观察,判断哪些因数的积可为整十、百、千或几十、几百……然后交换因数进行运算。例:25×59×8=(25×8)×59,在练习中,对、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这类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观察几个特殊因式的积的数据要求熟记,如:125×8,    25×4,   625×16等。一些题目,通过变形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在练习中要给予指导。例:64×125=8×8×125=8×(8×125)

5、运算乘法分配律及其变式进行简便运算,这类简便运算是根据乘法意义,把其中一个因数分解成整百、整千与某数的和或差,再与另一个因数相乘。教学重点是讲清运算依据.如:43×102=43×(100+2)=43×100+43×2,98×81+98×19 =98×(81+19)

三、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在过程中主动体验、积极思考之外,适量的数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练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而且巧妙的练习安排还有助于学生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认知构建并将数学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活实际。

1、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对于学生掌握困难、容易出现错误的计算环节在教学中要重点进行专项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要点,掌握计算方法。在进行专项练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尤其重要。我们可以把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列举出来,进行改错,避免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防患于未然。如在四年级下册教学混合运算的时候,组织学生对下面两道错误的题目进行讨论分析:

440-200÷5×8    672-36+64       140-20×5+25

  =440-200÷40   = 672-(36+64) =120×30

  =440-5         = 372-100        =3600

  =435            = 572

在组织学生分析交流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会诊”,达到了既“治病”又“预防”的目的,提高了计算的有效性。

2、巧妙安排对比练习。在计算课中对练习题要精心编排,在安排题目中要运用对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对于容易混淆的题目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四年级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时,我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

56÷7=          72÷9=         24÷6=        49÷7=

560÷7=         720÷9=        240÷6=       490÷7=

560÷70=        720÷90=       240÷60=      490÷70=

让学生口算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从而加深对这三类口算题的印象。教师通过比较有联系的计算,能帮助学生沟通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相关计算的要点,能够使学生构建起完善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又如A:35×24+35×76         B:(24+76)×35

      (125+1250)×8             125×8+1250×8

我先让全班学生分组计算以下两组题,并进行比赛,结果,做A组题的学生基本做完时,做B组的题的学生还没有几个做完。做B组题的同学不服气:“我们做的题目比A组的难,老师为什么要偏心?”我故意装糊涂说:“这两组题目是一样的。我只不过把A组题稍加变化变成B组题,不信,你们看两组题的结果是不是一样?”学生见算式相似、结果相同,边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两组题目的结果相同?二者有什么关系?矛盾冲突的产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

    四、学会了从多的计算方法,还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做题前,先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

二想: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弄清数据的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

三算:在确定计算步骤和方法后,认真的进行计算。

四查:每算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运算符号是否抄错,括号、小数点是否漏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掌握计算知识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新课程标准呼唤新型的计算教学,呼唤高效的计算教学课堂,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学得快乐、算得准确,让学生品尝到思维的乐趣、体验到计算的愉快,从而打造出高效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