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更适宜--关于生发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
/ 2

让课程更适宜--关于生发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思考

刘,欢

兴平市东关幼儿园  

【摘要】就课程而言,只有适合幼儿的,适合班级的才是适合幼儿园的。而一种课程之所以是班级的,是因为它适合本班幼儿发展的需要,关注班上每个幼儿原有的水平,努力促进每个幼儿真正在原来水平上得到发展;同时,它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才智并促进每个教师的学习和成长。幼儿园的课程按理首先应该是班本的。真正有效的课程,必定是在班级的生态中孕育和成长,必定凝聚了班级教师的智慧和创造。相比园本课程,班本课程更加贴近班内幼儿的兴趣经验和现实发展水平,可以说没有“落在实处”的班本课程,园本课程也将空无所依。结合实践经验,本文就生发班本课程的一些思考进行阐述。

【关键词】班本课程   生发

近年来,很多的幼儿园都在做班本课程,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乏有很多优秀的班本课程,但是也不排除很多幼儿园为其所累。让班本课程真正适合幼儿,要通过实践,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改造的过程和创新的过程。当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生发存在着重特色打造、轻课程培育;重教师本位,忽视儿童立场;重儿童当下显性效果,忽略可持续发展等现象。比如教师做班级艺术课程,追求儿童绘画的显性效果,而忽略儿童多元表达的需求;或者有的班本课程是东拼西凑的组装,有的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敷衍。课程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推广性都不尽如人意,热情有余而深度不够,做着做着就发现远离了课程目标。

课程本质上应该是育人路径,不是被动的简单塑造而是主动地自我建构,是为教师松绑和赋能,课程内容的架构是一个不断纳新吐故的过程,深度是不断递进的、经验是不断连续的、内容是不断螺旋上升的。课程生长表面上看,是课程内容的生发,是活动的产生,实质上是儿童发展空间和可能性的增加,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不是自动形成的,需要创造条件、把握机会,需要挖掘和开发。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不只是儿童有事可做,更不是教师有内容可教,而是儿童获得适宜的问题和挑战,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在自己努力中获得了相应的新经验。教师可教的内容有很多,儿童可做的事很多,但不一定都能产生发展;只有那些适宜儿于儿童身心发展状态和现实需求的机会,才是真正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才是宝贵的。教师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用专业的敏锐性去生发课程。

一、聚焦兴趣需求,挖掘教育意义开启课程。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与班本课程的生发紧密相连,是课程生发的重要来源。课程的生长不是自动形成的,需要创造条件、把握机会,需要挖掘和开发。儿童一日生活中很多事件都可以成为课程的内容,只要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选取一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事来调整课程计划,就能生成有价值的课程。例如:小班班本课程《火车头谁来当》,“火车头”孩子日常每天都在进行的事情,从小班到大班,孩子们都争抢着要做火车头,教师敏锐地发现这一司空见惯的小细节,和孩子在晨间谈话从问题“你为什么要做火车头”、“你愿意把火车头让给别人吗?、“你认为怎样才能做火车头”、逐步引发孩子“头脑风暴”,孩子积极主动认真思考、发表意见,解决问题,并在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语言发展、社会交往、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学习品质潜性获得发展。

二、捕捉偶发事件,立足问题驱动酝酿生成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倡导:在大自然中、大社会中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幼儿园的一草一木、幼儿身边发生一事一情,都可以作为生发课程的源泉。中班课程《你好,蚕宝宝》,共包含:缘起篇、发现篇、结构篇、照顾篇、生长篇、结构篇、化蛾篇和告别篇8个篇章,每一个篇章都能看到儿童和教师一起探究蚕卵-幼虫-成虫-蚕茧

飞蛾的生命成长过程,更能看到师幼一起发现、思考和成长的足迹,在活动过程中儿童的成长是懂得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有生老病死,因此珍爱生命、保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是每天都要坚持做的事情。同时,科学探究、主动思考和同伴交流等学习品质也获得发展。教师的成长是:每一次写作的过程,也是自己精神世界的沉淀和专业能力的考量,更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组织实施班本课程;中班课程《用1米,守护你》包含:猜一猜:1米有多长?;量一量,1米有多长;用一用,生活中的1米线;我设计的1米线;1米距离,从我做起共5个内容,每个内容之间看似分离又内在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将社会、科学等领域内容相互整合,引导孩子文明1米线,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三、引入新闻时事,借助话题讨论萌生课程。在当下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闻事件有很多,但却需要教师专业的筛选。2020年1月23日,腊月29,武汉封城第一天,决定参照17年前非典疫情期间的小汤山医院模式,建造一座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火神山医院。老师把相关视频推送到班级群,和孩子们展开了畅聊:“为什么要建造火神山医院?”、“你知道哪些关于火神山医院的事情?”、“关于火神山医院,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心目中的火神山医院是怎样的?”孩子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话题涉及火神山医院的方方面面,内容如此丰富出乎老师们的意料。根据孩子们讨论的内容,并以次为原点,展开新一轮的探究。孩子们对自己生发出来的话题,带着最本真的探知欲望。从建造火神山医院,看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从探秘火神山医院,看到了孩子们的创意、认真、有爱。

四、联结生活资源,借力不同场域生发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地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来满足班本课程生发的需要,而地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也使班级的班本课程更有特色。实验幼儿园毗邻莽山公园,一年四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孩子亲近自然、探究自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樱花树在寂静的冬天一直光秃秃的挺立着,一夜之间满树花开,成为孩子们眼中万众瞩目的“明星”,莽山公园的樱花树在盛开后吸引着孩子们,那是他们对美的环境的向往。樱花花期短、来的猝不及防,我们将樱花作为环境创设的一部分,开展了“好奇,谁让春天这么美;行动,与樱花树的约会;玩玩,雨中的樱花树;写写,我创作的樱花诗语;画画,我眼中的樱花树”等系列活动,孩子们在感受、讨论、表征中表达表现自然与众不同的美。

总之,幼儿园教师进行班本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不断丰富儿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课程生发点的来源是丰富而广泛的,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周围人、事、物互动过程中,在某个场合、某个时间或某个特定的情境下都能发现它、找到它。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站在儿童视角,把“儿童看作儿童”,使她们在参与、探索、尝试、感悟中切实感受课程的魅力;遵循儿童为本的理念,让“儿童成为儿童”,调动她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学得更生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园本课程之我见[J].幼儿教育,2004(5:):4-5.

[2]李爱敏.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园本课程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4.

[3]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2018.8重印).

[4]王微丽,霍力岩。支架儿童的主动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2018.5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