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徐欢

西安市盲哑学校    

教学内容:通过三四段的学习来分析女子心理变化。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一篇古诗,本篇古诗选自《诗经》,也是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单元学习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教学时要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鉴赏方法理解氓的爱情悲剧以及内心有欣喜到决绝的心理变化。本节微课主要从修辞等表现手法上来赏析第三四段,并从整篇课文女子对男子称谓的变化来分析女子心理的变化。

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本班共有12名学生,其中3名低视力学生和3名全盲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有较为广泛的阅读基础(A类学生);2名全盲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较弱,可以完成固定答案的问题,发散性思维较弱(B类学生);1名学生可以完成基础的盲文阅读和书写,主动参与课堂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不够(C类学生)。

学习情况:学生在九年级已经接触过《诗经》诗歌题材,并且学习过《关雎》《蒹葭》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古代美好爱情的古诗,与本首诗都属于抒情诗,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陌生,有一定的鉴赏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巩固《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比兴的艺术手法;低视力学生会写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赏析和诵读体味重章叠句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人物形象刻画和情感的真切表达,提升审趣味。

分类教学目标:A类掌握三维目标中的所有目标,低视力学生帮助全盲学生理解古诗中出现的桑树的形象;B类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能够主动在完成具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的基础之上,在A类学生的帮助下,代表小组发言,试着完成发散型问题;C类学生能够通顺地读古诗,能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重章叠句的诗歌语言表现力。

重点:掌握“比兴”这种抒情方式的运用对全诗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同学记得这句是哪首诗吗?《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哪儿?《关雎》

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那么他们都是出自哪里呢?明确:《诗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同样选自《诗经》的《氓》 写课题。低视力学生上黑板认字,其他同学摸读。(体现分类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初中学过的《诗经》中的古诗作为导入,既做到了复习巩固,而且简单易答,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增强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巩固

首先,我们对上节课关于《诗经》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展示PPT

文学常识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共收集305首诗歌。《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的是诗歌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拓展文学常识: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就包含了诗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之上要对诗经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不仅能够增长知识,也为后面《采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学常识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内容学习

1.文章脉络把握

师: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正音,并且总结出文章的主要脉络。

恋爱——婚变——背弃——决绝。

设计意图:本首诗歌脉络清晰,以学生现在的学习情况基本都能够总结出来,依次为下面学习“婚变”作了很好的铺垫。

2.合作探究:

问题设计一:第三四章写婚变。“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什么意思呢?(按照日常教学座位,分2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三四章的大意。小组派代表发言。)

明确:作为女子,不压沉溺于男女的爱情中,男子沉溺于爱情中后开可以自我解脱,女子一旦沉溺期间,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史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往往朝三暮四。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婚变”的内容

问题设计二: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

明确:作者围绕这些感慨,回忆起第一二章与氓恋爱的甜蜜回忆,围绕这些感慨,追溯了婚后三年女子日夜操劳与不行的遭遇,再到第六章的决绝。所以说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

设计意图:此问题为难点问题,针对A类学生而设计,全诗以三四章为转折,女子的心理变化巨大,以此为突破点,明确“婚变”在全诗中的主旨地位。

3.鉴赏第三四章

(1)师范读。

强调:犹可说也,汉字课文上写的是说,这是个通假字念tuo。汤 读shang(一声)

4.感知诗意

关键字词理解:陨,陨落,掉落。

尔,你。徂来到。

三岁,多年。

帷裳:车两边的布幔,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

渐,渐湿。 

爽,出错。(屡试不爽)

沃若,润泽。

说,解脱。

教师引导B类学生回答此类问题。

设计意图:在前面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精读的方式学习三四章,为后面的修辞

鉴赏做铺垫。

5.修辞体会

(1)在说女子之前先说的桑树以及斑鸠。这就是兴的写作手法,也叫起兴。

例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比”的手法。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也是爱情由盛而衰的比喻,女子容貌由年轻时的润泽到现在的沧桑。

男女对待爱情的对比。

(3)为什么这里不用其他景物,而用桑叶?合作探究。

明确:诗经中也有很多树 例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加之这件事发生在淇水之畔,桑叶喜欢在水分比较充足的地方生长,这一方面符合自然环境;另一方面用田间的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也暗示着女子的勤劳。在这个桑树地里面,目之所及情之所至。

这两张呢 用比和兴的手法,让我们明显感觉到女子的深深懊悔之情,懊悔自己承沉溺于爱情,懊悔婚事的简单而仓促,进行了抒情,以追悔的后文发出悲伤地感叹。反映出在奴隶社会中妇女所处的卑下地位和普遍受到的不平等的遭遇。

    设计意图:在扎实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鉴赏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引导学习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6.女子对男子称谓的变化

对男子的称呼:子——士——尔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子曰。。。。有您的意思由此可见,女子此时对两人关系拿捏有度,有着少女的矜持。

尔: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时候女子已经没有了送子涉淇的矜持,而是一位急切盼嫁的少女,这个时候的尔已经没有了尊称的意味说明女子已经把男子完全看作是自家人,不在客套的称其自,而是直呼尔。

士:士之耽兮,指的天下男子,士也罔极,指自己的丈夫,用士来称呼,对于女子来说负心的丈夫早已与天下一般男子别无二致,形同路人。

尔:是个最后又回到尔德称呼,解释着女子对逝去的情感的缠绵不舍之情。

女子形象:矜持腼腆——热情奔放——悔恨怨愤——眷恋不舍。

设计意图:通过女子对男子称谓变化的分析来体会女子内心对男子情感的变化,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鉴赏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直观的感受女子心理情绪的变化。

四、拓展

这两段呢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伟大的爱情呢?《致橡树》舒婷告诉了我们答案。一起读一读。

课后阅读:《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