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途径

刘宣含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第二小学  323000

摘要:法治教育主要是指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接收到的法律常识,能够根据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并形成良好道德观念,有助于学生行为操守优化和个人素质提升。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融入,本质是以该学科教材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展开普法教育,让学生透过道德与法治课程从不同视角理解法治知识并和自身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全面掌握与法律常识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而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法治意识培养途径

引言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法治意识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主题情境、丰富教学形式、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治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生活中的基本生活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它能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加明晰自己的行为,在生活礼仪、待人处世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教师应因材施教,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课程知识教学,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通过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使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的德育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是一种有效地提高社会法治水平的方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新课程和素质教育思想在小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多数教师能按照新的教育思想来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也获得更加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却没能真正地贯彻新的教育观念,继续采用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方式。教师忽视了基础教育中的学生的主体性,采取“一言堂”的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各种基本的知识和理论,而不能真正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深层含义。而且,在课堂上,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正面的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维护着自己的“威严”,课堂气氛单调,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长期如此,这种僵化的教育环境,不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还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学生还会产生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深入研究。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家校联动,多维渗透法治意识

家庭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学校与教师要积极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加强家校联动,做好法治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渗透法治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和家长共读《民法典》”“听家长讲述法律知识”“和家长一起看法治新闻”等主题体验活动,有效强化家校联动力量,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也可以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法治教育专题讲座,有效进行普法宣传,促使家长和学生共同提升法治观念,使学生与家长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善用儿歌漫画,切实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关于法治教育的内容知识较为枯燥抽象,简单的讲解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耳熟能详的儿歌和漫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高效识记相关法治知识,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以结合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12·4”国家宪法日等与法治教育有关的日期,组织学生开展法治漫画比赛、法治主题手抄报比赛、宪法征文比赛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化法治意识,深入感受法律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建立规则认知

规则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对规则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认知规则时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将规则理解为行为的束缚,并未认识到规则的正向价值,导致规则教育难以发挥作用。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具备基础的规则意识,要以基础的行为规则、法律常识为基础,为学生进行生动讲解,使学生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生活中以规则来约束自身行为。学生对规则的认识有着循序渐进的特征,而其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也会主动以规则来要求自身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和发展规律,结合学科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规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以生活中的交通标志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学经历、生活经验,使学生思考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模拟过马路的场景,要求学生对闯红灯这一行为进行判断,借助问题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规则产生基础认知,并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掌握规则内容的同时,强化其对规则的正向价值认知,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四)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公民参与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美好生活哪里来”这一单元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从社会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加强对于社会和生活的参与感。在“美好生活哪里来”单元中,“我们的衣食之源”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物的生长和生产,以及农民的辛苦工作。教师可以从对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的认识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进而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参观活动,从周边的农业基地出发,带领学生认识我们的衣食之源。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农业实践活动的计划、流程和意义,并在农业生产人员的协助下参与生产环节,帮助农业生产人员完成生产任务。让学生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又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深刻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强化法治教育,不仅能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价值,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认识身边的法律法规,从而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跞.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J].学苑教育,2020(16):87+89.

[2]傅阳.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000906.

[3]陈曼利.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20.000095.

[4]徐广凯.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教学策略[J].智力,2020(14):144-145.

[5]吴锐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的路径研究[J].新课程,2020(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