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角下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3

大单元视角下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探究

彭陈艺

广德市誓节花鼓学校  安徽省宣城市  242200

摘  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教师都是从"课时视角"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学生和实施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结构性,出现"学生学不好、教师教不对"的问题。[1]本文提出了基于学生立场,从"单元视角"的角度去对单元内容实施整体教学的观点,实现教师有结构地教,学生有关联地学。

关键词:大单元,单元重构,核心素养,会学

为作一名数学老师,应该是以国家课程教材中所编写的的单元内容为蓝图,以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素养为宗旨,以体现单元核心价值为主题,以大单元视角去重构数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分课时教学目标,从而进行有机的结构化单元教学。只有如此,才能够杜绝"唯教材论"的因循守旧的思维僵化,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实际上,每位教师都应当要具备大视野、整体观,先从整体上构思单元设计,单元整体设计需要处理好本单元与前后教材、单元与分课时的关系。要摆脱这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形,教师就必须要具备一种"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整体观,由此大单元视角下单元整体设计和谋求大单元整合的价值就尤为重要。

大单元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指以教材核心要点为线索,以学科素养培育为导向,以单元及单元关键问题为重点的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因此教师需要明晰:唯有在统筹规划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这样的背景下,每课的分课时教学设计才更有意义,如果没有统一的、整合的单元教学设计,分课时教学设计只能是"孤军作战",必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本身就难以通过碎片化的、孤零零的课时教学设计来培养,而单元整体教学可作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理念的实践路径。开展以大单元视角的单元整体设计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重要的一项专业需求。依据大单元视角的设计要求调整或重构教材中的单元目标和单元内容,分置各个分课时目标,设计统整性的探究问题来串联,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建立一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标准/内容要求→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认知发展路线。

下面以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为例,谈一谈单元教学内容的重构与思考。

一、原单元内容的分析

"运算定律"属于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已有的运算认知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在其中渗透穿插减法中"连减的性质"与除法中"连除的性质",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系统地学习最基础的理论知识。[2]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具体框架如下:

wps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由于数的运算范畴上的范围逐步地扩大,对于在任何实数或任何复数形式的算术加法中与算术乘法运算中,它们都仍然成立。所以,这五条运算律在现代数学发展中都有着十分重大且深远的历史意义,被数学家陈景润先生称为是"数学大厦的基石"。[2]

但通过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学习内容繁多,课时安排却非常有限。教材编排注重知识内容与学习方法的衔接,但因为分割太细,使得学习延展和思维创造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缚,教学方式机械重复,活动任务挑战性不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新鲜感和探究兴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重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并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运算能力”。[3]小学阶段简便运算的教学既是融会数学运算定律和性质,借助已有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探索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运算定律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如何使学生会“算”,更要通过探究“算”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辨析和思考,体会简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洁性和逻辑性,提升学生的简算意识和研究计算问题的兴趣。

“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要考虑的问题。以此为参照,结合对当前教学问题分析以及学生的前测结果分析,我对“运算定律”单元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构:

  1. 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d281f449a8a15f3d331267df7f9e29

每节课有着相似的问题串,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却是不同的。按照循序渐进的顺序,每节课承载着不同的学法任务,在交换律的学习中是对学习方法的孕伏体验,结合律是学习方法的积淀经验,乘法分配律是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整理复习是学习方法的总结提炼。

三、单元教学内容的重构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考虑知识的先后关联,并充分挖掘人教版生、本、学、材中的相关素材,我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具体框架如下:

wps1e2b3279b7821952b1d5776f9b6e46b

(一)第一课时是整合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

第一环节呈现实例。呈现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为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列出3+4=4+3这个算式,同时抛出这个环节的核心问题:请你仔细观察这样的等式有什么特点?

第二环节探究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规律。第一层核心问题:你能写出几个具有这样特点的等式吗?第二层核心问题:仔细观察所有等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了吗?通过思考,学生能发现他们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没有变等特点。紧紧围绕交换律的本质,用学生提供的作品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丰富的运算素材进行归纳概括,构建交换律模型,体验这种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同时融入算法,让结论更加严谨科学。在学生充分举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构建模型。

第三环节构建模型。核心问题:你能概括一下这种等式的特点吗?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学规律,比如有的人用文字,有的用图形,还有的用字母。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数值计算,到文字归纳,再到符号表达的过程,理解了交换律的本质,并且感受符号化的思想,最终构建出了加法交换的模型。然后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可以由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方法类比、推理到减法、乘法和除法中,并能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除法中是否存在交换律的猜想,通过验证活动,得出减法、除法中并不存在,只有乘法中存在,从而由加法交换律模型推理、构建出乘法交换律的模型。

第四环节应用结论。核心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交换律呢?学生能想到我们最常用的验算,还有的同学能回忆起一年级的加法表和二年级的乘法表,由大表变为小表的过程。这样加深了对交换律的认识,交换律模型也得到再次巩固。

最后,带领学生一起来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由呈现实例、探究规律、构建模型、应用结论,这样学习过程达到了学习方法的孕伏体验的目标。

(二)第二、三课时是整合加法和乘法的结合律及其应用

继续沿用呈现实例、探究规律、构建模型、应用结论的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方法的积淀经验。

(三)第四、五课时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及其应用

乘法分配律是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通过呈现多种实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理解乘法分配律成立的道理,为构建乘法分配率的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丰富的实例支撑下,经过深刻的数学活动体验后,学生就能水到渠成的构建乘法分配律模型,自然也就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随后勾连回忆三年级学习的长方形周长计算、乘法口算、乘法竖式,加深理解,完善认知结构。

(四)第六课时是单元的整理复习

整理复习这节课是按照这样学习流程来完成的。首先课前尝试整理、暴露资源,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类。其次课中互动交流、方法渗透,并且引导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要做到知识整理全面,呈现方式多样,分类标准清晰等学习目标。然后总结提炼、方法提升。最后能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四、学习评价设计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时效性,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学习活动。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深度学习,还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学习评价,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提升数学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活动、学习过程、目标评价的相互对应,做到教、学、评一致。学习活动的有效落实,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从而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五、单元结构教学思考

总体来看,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包括分析、重构、应用三个步骤。通过前测分析聚焦学生的学习起点;重构整合教学素材,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密切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探究应用,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针对当前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实践中的存在的问题,以上重构突出大单元、结构化、一致性的思想,使得单元教学更加注重发展性,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1)处理好“知识”与“素养”的关系

     数学知识与数学素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正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学生才能构建、培养自己的数学素养,利用数学素养来反哺数学知识的掌握。单元教学从知识的整体、结构和联系入手,处理好分解与综合、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加有利于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为数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处理好“教的设计”与“学的设计”的关系

“学生应该去哪里?”、“学生能够去哪里?”、“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到达目的地?”、“如何检测学生是否到达了目的地?”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整个单元内容,进行符合学生需求的整体设计,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更好的教学的效果。

(3)处理好“单元教学”与“课时教学”的关系

围绕单元目标整体设计教学活动,课时教学活动又不尽相同,在分置课时活动的基础上,以单元活动统领。同时教师有意识的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个人动手实践、师生共同点评等设计教学活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容易得到体现。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能救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一生之需那是学生对单元的这种整体性的体验和学习,达到了由鱼到渔的过程,积累了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经验,提升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让鱼与渔兼得。

参考文献

[1]沈丽娇 《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策略研究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四年级下册《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孙晓天 张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 小学数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