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梁红梅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南街小学    628000

摘要:语文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入手,探讨了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应该注意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这些方法,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思维发展;教学方法;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教学意义

引言: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扩展他们的思维。因此,如何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从课程的性质、学生的认知能力、教育的目的等方面来看,小学语文教育有以下特点。

1、课程的性质。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性质是文学与语言艺术,它涉及到语言文字、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等方面,其中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文学知识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常识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注意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2、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发展的初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比较单纯和直观。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感性思维,需要通过各种感官体验来获得知识,同时也需要有形象、具体的事物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因此,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直观表达能力。

3、教育的目的。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认同。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育的目的等方面,了解这些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模式的形成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对于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特征。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下面对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简要介绍。

a.觉运动期。感觉运动期是从出生到二岁左右的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只能通过感觉和运动去认识世界。婴儿的行为具有生物性和本能性,小孩的行为随初级反应替换而发展,刚获得的新动作开始用于各种新情境。感觉运动期表现为:儿童的操作能力发展迅速,有发现、观察、模仿行为,并且理解简单的指令和说话声音。

b.前运算期。前运算期是指从二岁到六岁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开始形成内部编码和符号功能,大脑给予儿童功能和目标,儿童管线比较短,意识程度比较低。传统教育主张学前教育,对其中心完善进行训练,这个阶段是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发展期,适当的刺激可以促进儿童空间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c.具体运算期。具体运算期是指从六岁到十二岁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开始出现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等能力,儿童思维的表现方式更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开始出现电力性思维。传统教育主张集中教授科技想象画和排列组合等课程,通过各种符号来训练儿童的图形联想和思路拓展的特殊能力。

d.形式运算期。形式运算期是指从十二岁到成年人的智力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思维活动,对事物进行抽象和理论化的思考,能够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和领导复杂的工作。

2、儿童的思维方式。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由于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各种运动功能的逐步发展,儿童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发展和变化。

a.感性思维。感性思维是儿童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在感性思维中,儿童的思维过程是由感觉先引起的,知觉、形象、情感都牵涉到其中。儿童通过感官得到知识,然后将知识转化为经验,这种经验可以说是属于感性经验。

b.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儿童在认识和表达中主要利用和依赖意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形象、数据量少、特定

性强等特点。在形象思维中,儿童借助于鲜明、逼真的意象,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以此为基础,继之而有形象思维的形成。

c.概念思维。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逐渐成熟,儿童开始逐步形成概念思维。概念思维是指在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它通过抽象思维的方式总结、概括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形成相应的概念和规律。随着概念思维的提高,儿童开始具备某种推理和判断能力,可以对复杂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探讨和解决。

3、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因素。学生思维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常见的是学科特点、教学方法和环境因素等,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掌握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a.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这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影响。

b.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三、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是几个建议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a. 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故事、文章的主旨和细节进行分析,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提升孩子们的判断力。

b.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还是写作,都应该倾听学生的发言和思考进行正确指导,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展开想象,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

c.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策略,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现有的知识或者思考方式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方式探索问题、提出问题或者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常思考,不断拓宽孩子们的思维视野。

d.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想象荒诞的场景、制定游戏规则和想象有趣的情节激发孩子们联想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开拓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变通能力。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开发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世界更加敏锐,理智而领悟透彻,可以预见未来,那么我们就需要教师去创造和引导让学生有自主思考和想象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国平. 语文教育与思维训练: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J].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 (05): 72-74.

2】王岭. “课内+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J]. 语文教育研究, 2021, (03): 104-106.

3】朱红英, 贺莉. 小学语文课堂作文任务设计与学生成长[J].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 (01):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