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的研究综述及前景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3

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的研究综述及前景展望

李梦冰

( 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 银川市750021)

摘要:国家形象是其他国家对该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作为主权国家追求的一种软实力,已经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中小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建设者和体现者,其对于国家形象的认同与否,不仅关系到其的自身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格外重视。基于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积极探索,对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理论分析,为中小学开展国家形象认同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国家形象 认同教育 课程思政

一、关于“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关于“形象”的基本理论

关于“形象”这一概念的研究最早出现于欧洲比较文学的初期,人们开始探索“形象”的概念,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以语言的形式将它们呈现给读者。随着“形象”概念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它的理解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而“形象”这一概念在不同学科中的解读也各有千秋。

在心理学中,以“形象”为基础,人类可以通过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将所接收的信息转换为形象,并最终在大脑中进行记忆。相反,传播学则认为,形象是一种复杂的概念,它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一种被释放出来的物质,包括不同的视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相互作用。例如,著名传播学者费斯克提出:物质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差异,形成信息,此为“形”,通过一定的媒介传输到受众的大脑,受众对其加工形成“像”,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输出”,最后形成“形象”。总而言之,“形象”描述了人类如何通过自身的认知和理解来认识和处理一个事物。

而对于国家的形象,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因为它是一个真实的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人们通过大众媒体或者其他传播方式主观的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的特定印象及对其产生价值上的认知。因此只有通过正确的宣传和教育,才能让公众对它产生正确的认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二)关于“国家形象”的基本理论

关于“国家形象”的跨学科研究发展迅猛,涉及政治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形象进行相关研究,成果颇丰。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国内最早的国家形象问题研究始于新闻传播学领域,该领域的研究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一种舆论反应,大多以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中介界定国家形象,但将关注点较多放在国际形象部分。其中,徐小鸽认为其是在各国新闻和媒介中所形成和呈现的国家的形象,而刘明将这个范围更具体化,即在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科技、外交、军事、文化、地理等各个范畴内,所形成的不同主体的不同认识。傅海、汪頔提出了“国家形象的客观映照不会不真实,而出现的虚假内容往往来自于传播过程、传播者、接受者的刻板成见和认知偏见。”

在国际关系领域,该领域学者较多侧重于研究国家在参与国际交往过程中,其他国际行为体对本国产生的各方面认识和评价,依然着重研究国际形象方面。孙有中提出国家形象的分类标准应该定义为政治(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经济(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速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杨伟芬教授指出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韩源认为“国家形象就是反映作为国际关系主体的特定国家总体状况的信息经过复杂与多样的信息传播过程而在国际公众中形成对该国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

(三)关于“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基本理论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对于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内涵仅有少数研究者给出了界定,主要可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角度。从广义上来看,吴艳华依据国家认同的内涵,将的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界定为教育者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促进国民对其所属国家的领土、政府、主权及国民同质文化的认同的一种实践活动。她认为国家形象认同教育是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历史教育、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曾水兵和檀传宝认为国家形象认同教育是作为民族历史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教育和作为法律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教育的有机统一。黄健毅和王枬将国家形象认同教育定义为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并依照教育活动进行的地理区位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或村、乡、镇,以下统称为社区)教育。

在关于国家形象认同教育内容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基于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进行了不同的解释。王树亮在国家要素的基础上将民族、文化、地域和政治作为国家认同的四个基本要素。殷冬水将国家认同分为了主体、时间、空间和权力四个维度,其中主体维度关注的是公民的身份;时间维度关注的是国家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空间关注的是国家的地域、领土及其对个体的意义;权力维度关注的是公民对国家的政治权力机构及其行为的态度、情感和评价。彭斌指出在现代社会,国家认同是一种复合型的认同,它包括公民身份认同、领土认同、历史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与社会结构认同六个基本要素。

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方面。首先,在国家方面,张齐学指出国家认同代表着现代国家公民最重要的集体认同,是国家合法存在的重要基石,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能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各种差异、敌对和冲突,进而维护国家的稳定。还有研究者认为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如史利平认为国家形象认同教育有利于提升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地抵制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离心力,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奠定合法性基础。饶舒琪指出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依附和心理安全保障,以此实现国家的凝聚和长治久安。

二、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意义分析与创新之处

(一)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的理论意义

第一,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归纳发现,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相关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且很少有人注意到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性的特点。关于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大多偏向于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为此,本研究对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理论分析,旨在使更多学者关注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理论研究,以拓展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并丰富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研究的内容。

第二,强化中小学生国家形象认同教育问题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也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栋梁,正确的国家观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对国家、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正确的认识,坚定其“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育,而国家形象认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选择新时代中小学生国家形象认同教育为研究,在横向上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领域,在纵向上也延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深度。

第三,本研究通过对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现状进行调查,进而提出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优化策略,以增强中小学生的公民身份感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归属感与忠诚感。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激发中小学生爱国热情,引导中小学生逐渐认识我国国家形象,培养国家形象意识,明确在国家形象受损时自己的正确做法,达到强化中小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良好效果。

(二)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一,本研究有利于新时代中小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抵制。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小学生的国家形象认同面临着挑战,为此学校教育必须承担起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重任。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揭示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现状,探讨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目标、内容、类型、教师教学方式、资源与评价,并提出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优化策略,以加强中小学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为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编制,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诱因提供相应的合理化建议,同时对教师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第二,本研究有利于新时代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首先,强化中小学生的国家形象认同,引导他们将个人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自觉结合起来,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其次,中小学生对于国家形象的认同与否,与自身的素质高低、成长成才直接相关,强化中小学生国家形象认同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最后,本文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分析当前中小学国家形象认同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内容的创新:当前关于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已有学术研究成果多数停留在对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理论研究上,也有部分从少数民族的角度研究国家形象认同教育,且研究对象多数是大学生,而针对国家形象认同教育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融入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相关研究相对较为欠缺。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整合,着重对该部分内容加以补充和说明,对推进中小学课程的国家形象认同教育部分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认同的研究关注度不断上升,相关成果不断增多,已成为学术界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但中小学生群体与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直接研究中小学生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相关研究多是从国家形象观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展开。本研究从理论层面进行建构和梳理,并结合实践现状的分析和把握,系统深入地探讨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新时代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前景展望

我国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所进行的国家形象构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国内国际总体布局还是多维发展构建格局,都蕴含着党带领中国人民构建国家形象的高超智慧与战略布局,良好的国家形象己经深人人心。

(一)新时代国家形象认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落点融合

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落脚点是爱国,具体到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就是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这一目标需要落实、呈现为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行为。不仅要针对学生在与国家形象相关的行为中做了什么,而且要观察发现他们不做什么或不愿意做什么,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明确学生行为表现中存在的各种偏差背后的认知与情感问题,是增加国家形象认同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起点。

国家形象认同教育实现价值认同和行为实践统一,需要紧密结合学生行为取向展开。国家形象的认知包括国家具体形态、象征形态和抽象形态,其情感包括情境性爱国、理性爱国和信念性爱国等不同层面,相应的实践指导各有区别。国家形象认同教育中的实践,要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传统节日教育等具象活动层面基础上,达成学生通过努力应该能够完成的行为水平。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课堂教学内外的教育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加深对国家现状的体验,尽可能搭建能让每位学生能融入的实践平台,如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等。

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是提高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影响力的基本手段,而国内的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教育则是一个国家传承文化和凝聚人心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主题下,重构国家形象认同教育路径、服务“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仍需依据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实际情况,全方位融合到课程、教材、社会实践等具体教育活动之中。

(二)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国家形象认同教育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最基础的个体,所以对中国国民进行国家形象认同教育就十分必要。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而中小学生是肩负着国家发展使命的特殊群体。这就要求当代中小学生紧扣新的发展阶段、学习新的发展理念、体会新的发展格局,对我国的国家形象进行正确、科学的认识。

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联性。随着国家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应主动在课程建设中引入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相关内容,积极地引导当代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形象观,清楚自己在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国家形象真正的内涵。

国家形象认同教育是培育成熟、理性爱国精神的必要路径。爱国者与非爱国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关键时刻坚定与祖国的利益站在一起,而不是与外部攻击者混为一谈。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爱国的,但也会有一些人将个人境遇迁怒于国家和社会,被别有用心之人钻了空子。中小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涉世未深,其爱国热情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被反华势力所利用,不自觉中污化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因而,我们必须把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培育青少年适应时代、成熟理性的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 刘金花.搜寻活动:俄罗斯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教育实践[J].教育评论,2023.

[5] 郑航.国家形象认同教育:培养理性的爱国者[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

[6] 孙杰远.文化共生视域下民族教育发展走向[J].教育研究,2011.

[7] 高维,吝美玲.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国家形象认同教育内容研究[J].教育导刊,2023.

[8]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J].社会科学战线,2010.

[9] 曾水兵,檀传宝.国家形象认同教育的若干问题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3.

[10] 马文琴.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认同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