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对主观性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1
/ 2

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对主观性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疗效

韩梦

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   中西医结合睡眠医学中心  116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主观性失眠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失眠短程行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选取80例主观性失眠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对比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经治疗后的PSQI评分更低;研究组经治疗后的失眠症状改善幅度更大;研究组经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价值(P<0.05)。结论:在主观性失眠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控制与改善,其对于患者预后健康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主观性失眠;失眠短程行为治疗;PSQI评分;失眠症状;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实现对于身体疲劳度的消除,与此同时,其可以有效促进身体各个脏器功能的充分改善,其对于患者预后健康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近年来,为了有效实现对于主观性失眠问题的充分治疗,医疗工作者对于患者治疗方案进行了分析,其有效促进了治疗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发展[2]。本文针对在主观性失眠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失眠短程行为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整理汇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选取80例主观性失眠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5~72岁,平均(47.52±3.25)岁;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7~74岁,平均(47.49±3.32)岁;差异无统计价值(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主要内容包括:①做好患者精神状态的合理安抚。②依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助眠安神药物。③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做好房间内温湿度和光照条件的合理调整,确保房间的安静。

1.2.2 研究组  采用失眠短程行为治疗,主要内容包括:①在访谈期间对睡眠驱力和昼夜节育等问题进行介绍和说明,引导患者实现对于相关知识的合理了解与系统掌握。②分析导致主观性失眠的刺激因素并结合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睡眠规则。③积极开展医患交流沟通工作,引导患者对于自身日常行为进行合理调节,帮助其有效降低紧张情绪带来的睡眠障碍问题。与此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应积极帮助患者树立起一个良好的训练信念,从而有效促进患者整体身心状态的调节和改善。

1.3 观察标准

1.3.1 患者睡眠质量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好。

1.3.2 患者失眠症状  包括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以及日间功能。

1.3.3 患者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价值。

2 结果

2.1 患者睡眠质量对比

研究组经治疗后的PSQI评分更低(P<0.05)。见表1。

表1 患者PSQI评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40

13.08±0.60

6.08±0.51

对照组

40

13.10±0.58

7.87±0.53

t

-

0.152

15.392

P

-

0.880

0.000

2.2 患者失眠症状对比

研究组经治疗后的失眠症状改善幅度更大(P<0.05)。见表2。

表2 患者失眠症状

组别

n

睡眠潜伏期(min)

睡眠效率

日间功能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40

42.02±3.14

29.12±2.26

0.71±0.05

0.80±0.05

3.06±0.21

3.81±0.22

对照组

40

42.08±3.20

35.25±2.17

0.71±0.06

0.75±0.04

3.05±0.22

3.55±0.23

t

-

0.085

12.374

0.000

4.939

0.208

5.167

P

-

0.933

0.000

1.000

0.000

0.836

0.000

2.3 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研究组经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见表3。

表3 患者生活质量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40

74.22±2.54

91.98±3.20

对照组

40

74.31±2.67

86.31±3.34

t

-

3.278

7.753

P

-

0.002

0.000

3 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观性失眠问题在我国临床过程中的发病率有所提升,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与危害[3]。在治疗问题上,为了进一步帮助主观性失眠患者实现病情的控制与缓解,医疗人员针对导致患者主观性失眠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模式。实践表明,通过失眠短程行为治疗的合理开展,医疗人员可以进一步结合具体问题制定破局之法和应对策略,这一点对于患者失眠问题的妥善应对具有积极价值[4]。在此期间,通过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医疗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进一步转变错误的睡眠信念,这一点有利于降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睡眠的过高要求,有助于促进其紧张和焦虑情绪的缓解,对于患者睡眠效率的提升与优化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5]。实践表明,通过相关工作的开展,医疗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进一步提升睡眠质量,这一点为患者预后整体健康水平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本次研究结果指出,失眠短程行为治疗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并有效推动其失眠症状的缓解与预后生活质量的提升。

综上,在主观性失眠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控制与改善,其对于患者预后健康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静怡,张万英,江灿,等. 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对主观性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疗效分析[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2,39(3):210-214.

[2] 叶静怡,张涛,张婷,等. 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对更年期妇女失眠症状疗效分析[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3,33(1):29-32.

[3] 谢远丝,张慧,姚慧慧. 短程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J]. 海南医学,2022,33(9):1145-1147.

[4] 胡瑞平,栗占捧,白红敏. 短程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医学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的临床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396-398.

[5] 梁巧玲,徐国洪,刘紫珊,等. 短程团体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在慢性失眠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护士,2023,30(1):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