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开展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开展策略

赖长斌

浦北县第五中学

摘要:国学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承载着古代圣贤的思想光辉,兼具教育和传承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开展经典诵读,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经典书香的润泽,也能扩充学生文化储备,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语用能力。为此,教师应该明晰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开展意义,根据经典诵读目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求,深入钻探课内外经典资源,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和能力,从而使学生领略国学经典的魅力和精深。基于此,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开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典诵读;策略

引言

国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国学经典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及艺术魅力,对国学作品的研读与学习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过程,这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国学作品的研究力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开展意义

有助于促进学生弘扬和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随着多元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削弱学生对传统经典的探索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开展经典诵读,最突出的意义就是促进学生弘扬和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如在经典诵读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音乐、视频等形式的多媒体情境,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使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语言美、音律美和意蕴美等,从而激发学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初中语文教师的素养偏低,例如,教师对国学著作的了解仅局限于《论语》、《诗经》的部分章节,很多知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对作品的内涵及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度的挖掘,使得教师在面对学生更深层次的问题时,往往缺乏专业性及科学性的回答,使学生失去对国学作品的研读热情及动力。此外,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国学经典对学生的重要学习价值与意义,而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教学任务来进行机械的讲解与传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很难发掘国学作品的真正魅力,无助于学生国学素养的发展。

三、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相整合的具体策略

(一)开发课内外经典素材,拓展学生的经典诵读资源

落实经典诵读资源的开发和选择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学开展经典诵读的前提条件。从初中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认知水平来说,学生能够诵读的经典作品选择空间非常大,以往教师只关注语文教材内的经典素材,鲜少引入优秀的课外经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经典诵读资源。为此,在开展语文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全力开发课内外经典素材,立足教材古诗词和文言文篇目,抓好教材内经典诵读,同时为学生遴选课外经典名篇,使经典诵读资源更加丰富、鲜活,从而确保经典诵读开展质量。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教材内容相融合

中学语文教材吸收了大量国学经典的相应内容,包括形式多样的唐诗、宋词、元曲及散文等。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国学教学时,必须将国学作品与课本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对国学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此外,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诵读时间,以便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加高效的吸收与背诵。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音韵意识和诗歌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增强语感,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哲理。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品味其内涵,行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初中语文教材国学经典选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经过小学六年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之后,初中学生对传统古诗文的阅读与理解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仍需进一步地加强和培养。初中语文教材,从七年级开始入选了一些简单的四言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以及短小的文言名篇、寓言、历史故事等;到八年级新增了乐府古诗、先秦说理散文、少量宋词等篇目;到九年级宋词数量明显增多,新增明清白话小说的经典片段,诗歌和文言名篇的难度也逐步在增加。这样的安排体现出了编写者的斟酌与用心,使得入选的国学经典篇目安排科学又合理,这是初中语文教材国学经典选文的优点。

(四)确保领读时发音清晰、标准

教师在进行泛读时要确保发音清晰、标准,否则可能导致学生对一些字的读音产生错误的认知。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普通话水平较低,因此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运用视频、录音等方式来进行泛读,确保泛读的准确性。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有时会采用“唱读”的方式进行泛读,这不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而应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并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在学生独自朗读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读音标准与否,及时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正向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树立学生朗读的信心

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朗读文段、展示自我预留充足的时间。对于普通话标准、敢于表现的学生,在其朗读后,教师要给予具体的朗读评价,如字音、语调是否准确,情感表达是否自然、得体等,促进其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成就感。对于内向型和不善言辞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朗读难度不大的任务交给他们,勤表扬、多肯定;也可以和他们共同朗读,从而营造出融洽、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他们开口朗读,帮助他们克服羞怯心理,树立朗读的决心和信心。

(六)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表达的感情

有效的朗读教学并非单纯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让他们随意读,而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设计好朗读的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解决关键问题。读出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朗读的一个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朗读效果,感染学生,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当学生和作者的思想保持在相近的基调时,就更容易感受到文章表达的感情,感受到作品蕴含的美感,进而去发现美、欣赏美。不同语气、语调会表达出不同的信息,学生朗读时如果能够灵活掌握语气、语调的变化,一方面会使朗读更加动听,另一方面能够更加细腻地表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另外,巧妙地处理文中停顿,能够进一步强化朗读表达文章感情的效果,重音的应用也能够加强情感渲染。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要让学生感受到文章蕴含的美,仅凭逐字逐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亲身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及丰富意蕴,读出韵味。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可塑性强的阶段,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付出,创新朗读教学,定会让书声回归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课堂鲜活而有趣。

参考文献

[1]杨祖萍.新课改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2):75-77.

[2]孙媛媛,李昕昕.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J].中学语文,2022(24):9-10.

[3]王开勋.浅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07):65-66.

[4]高翔.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4):179-183.

[5]曾祥春.试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J].学周刊,2020(0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