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李娟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泼陂河镇完全小学   465426

摘要: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主要科目之一,数学学科有着较强的实用性,而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的养成,只有学生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其数学学习之路便可畅通无阻。基于“双减”这一特殊背景,教师需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后作业,本着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数学,即使是在遇到任何数学难题后,均能够迎刃而解。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虽然浅显易懂,但因为存在众多的混淆概念,导致学生陷入了学习数学的两难境地,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便可轻松走出数学学科的“沼泽”,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以“双减”政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在“双减”政策广泛推进的今天,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也彻底告别了传统以学科成绩衡量学生发展的时代,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光,享受美好的童年。小学教育作为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科目,数学自开设以来,便凭借其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席位,而数学学科也是“取自生活,用之生活”的科目。结合当下“双减”政策的教学环境,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储备量,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摄取更多的“营养”。为了实现此目标,众多小学数学教师要向学生传递更多的解题技巧,着力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意义。

  1. 当前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现状

受学业压力的影响,小学生从小便被父母灌输“学习改变命运”的思想,而学生为了能够掌舵自己的命运,在日常学习中丝毫不敢松懈,不仅要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还要按时完成家长布置的家庭作业,随着学段的提升,学生的学科难度有所增加,其作业的完成效率不断降低,长此以往,其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必然降低,甚至在遇到一些复杂的计算题后,便会第一时间想着去寻求计算器或手机的帮助[1]。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活动中,当下众多教学工作者面临着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在遇到文字篇幅较多的应用题后,因为无法抓住解题的精髓,导致其错题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一些学生根本就是懒得计算,将结果简单地呈现在纸上,一旦老师提问时则是一脸茫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随着学段的提升,数学计算题的类型逐渐增多,众多的小学生迫于学业压力,其计算的主观能动性不断降低,基于计算题的复杂性,教师也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应用计算器,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对计算器也逐渐产生了依赖性,这也导致大多数学生笔算、心算的能力不佳。

与此同时,一些小学生因为性格马虎,错题频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因为其计算的步骤有失科学性,导致其计算结果与正确答案形成误差,这也是小学数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虽然认真地用笔和心在计算,但是因为无法做到手脑并用,经常心不在焉,从而影响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导致其计算的效率及准确率显著降低。

  1. “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优化措施
    1. 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随着“双减”政策的积极落实,当代教学工作者面临着一项全新的问题,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确保学习质量。为此,众多的小学教学教育工作者开启了一条积极探索之路[2]。教师要告别传统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无限的快乐、无限的情感体验,这也无疑增加其教学难度。相比于低龄段的小学生,一些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运算能力,能够脱离老师的硬性束缚,自主计算,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了确保学生这种学习习惯的持久性,教师就要竭力让学生深切体会计算的乐趣,养成热爱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采取讲解方式,即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解学科知识,并在讲授完成后,利用剩余的十几分钟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的作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为枯燥,无法唤起学生体内的“计算细胞”。为了寻求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捷径,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数学计算学习的兴趣点,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制定针对性的趣味性教学策略,全力打造高效的学习课堂。

2.2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

习惯是一种持久性的行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做好事,把这种做好事的行为当作一种习以为常的习惯。如果将习惯延伸至数学学习课堂上,即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自主进行数学题的计算,日积月累,形成反射弧,让学生根据题目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在脑海中形成潜意识与计算技巧,快速得出结果[3]

比如在学习《认识乘法》时,因为涉及不同的运算定律,即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率等,教师可以在学生看到题目后,不要着急计算,而是引导学生首先判断该题目适用的运算定律,在判断正确后进行计算,相较于盲目计算,这种有目的的计算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效率与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计算“25×12×4=?”一题时,因为三个数相乘,符合乘法交换律定律,看哪两个数结合能构成一个整数,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25和哪个数相乘能够得出一个整数,引导学生观察后发现,25×4=100,之后再与12相乘的结果便呼之欲出了。因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所接触的数学知识范围也是相对有限,一旦接触到任何题目后,不会率先想到会利用任何的运算定律,经常是直接计算,这样计算的效率较低,并且增加其计算难度,甚至无法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教师需在学生计算之前,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细心观察,不求速度,只求质量。

结论: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落实标志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迈向了崭新的阶段,而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主要科目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良好的计算技巧,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文章首先阐述了当前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现状,最后提出了“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优化措施,囊括了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两项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静.“双减”背景下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小学数学教师,2023(01):55-58.

[2]崔广宇.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策略[J].科幻画报,2022(04):88-89.

[3]许盛叶.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2(1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