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对话下城市文化对外话语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文明对话下城市文化对外话语探究

                   , ,刘艳妮,王盈秋(通讯作者)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人类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自然存在着“跨文明”的交流。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与核心,是一个城市市民的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体现,是不同文明进行对话的主要载体。本研究在厘清城市文化与对外话语的基础上,从话语立场、话语转换、话语传播三个维度探究城市文化对外话语的建构路径,以使中国文化对 21 世纪的人类文明有所贡献。

关键词:文明对话;城市文化;对外话语

一、文明对话的使命与意义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化发展,每个文明都会形成自己的传统与边界。文明之间既有相似的价值理念,也有不同的价值排序。不同文明之间互相改善,吸收不同文明的优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实现“互相接受”是当代文明对话所能实现的最高目标。文明之间的对话是充满创造性的,在人工智能全球化的时代,人类的知识体系也发生深刻变化,将不同文明的知识和思想汇聚起来,建构一个共享的、非排他的知识世界以实现跨文化的“相聚”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必然。“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是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向世界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在文明对话视域下,新时代的中国既要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但也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寻找中外之间的利益共同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最大可能地实现“文化等值”传输,为将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城市文化与对外话语的内涵

1.城市文化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从两个维度获悉其真正的内涵。一是从文化的维度,即人类生活于都市社会组织中所具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一切都市社会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习惯(张丽堂,1983)。也可以说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郑卫民,2005)。二是从城市本身的维度,即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 (刘国光,1991)。也就是生活在城市区域内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对象化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道德规范,以及这种活动所形成的具有城市特色的观念形态、知识体系、风俗习惯、技术和艺术成果等。城市文化可以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文明与发展。

2. 对外话语的内涵

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 芒福德早在二十世纪就阐明了对外话语是城市在与外部世界交往过程中使用的话语,立足城市社会实践,从城市立场出发讲述城市故事所使用的话语,具有城市文化属性和社会特质。即通过话语界定“自我”,构建自我身份。也就是说城市对外话语是面向国外受众传递一个城市对外交往的意愿和理念。可见,城市文化的对外话语是跨文化交流的载体。

三、城市文化对外话语建构路径

一个城市的对外话语面向世界传递一个地域的声音,肩负文明对话的使命,在国际交流之间搭建桥梁,打造城市文化与受众文化对接的通道,实现思想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思想文化的有效对接。针对对外话语的跨文化属性带来的挑战,城市通过文化进一步完善对外话语构建是时代的需要,下面主要从话语立场、话语转换、话语传播三个维度进行对外话语构建。

1. 话语立场——建立跨文化身份

中外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外话语要基于一个城市的发展现实和历史传统,通过城市的现状来反映城市的价值,进而表达城市的精神,这就需要深挖中外文化的共同点,努力建立跨文化身份,积极塑造话语认同。既要讲清城市文化的独特之处,又要强调中外文化的融通之处,从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中挖掘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契合点,激活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以打通城市话语与国外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空间,塑造其对城市对外话语的认同,形成融通中外的话语共同体。

2. 话语转换——跳出“形”的束缚

话语转换对于保证对外话语的准确表达和真实传递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准确表达一个城市文化的本质精华,就要靠话语的转化来传达。为此,翻译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机械翻译,要有受众意识和共情思维,挖掘中华文化深层次价值观念,跳出“形”的束缚,从国外受众的认知维度普及其对一个城市文化的基本认知,在思想范畴和价值观范畴上与其他文明进行话语对接和沟通,并及时吸纳来自民间交流的日常话语,尽量做到多语种同步推出,让不同国家受众都能有机会了解、认知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历史。

3. 话语传播——打造人才与平台的立体化

由于中外文化存在人类共同的价值维度,因此深刻领悟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中蕴含的“人类”逻辑,既非“西方”亦非“中方”为主,而是以“人类”共同的发展为基准,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培养优秀外语人才,为城市对外话语传播搭建多语种发布和交流通道,切实扩大受众面,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坚持人才队伍和社交平台两手都要抓,使中华文明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华文化和中国文明的独特魅力,推动对外话语不断向纵深发展。

通过话语立场、话语转换、话语传播构建城市对外话语的路径,寻找一个城市文化宣传的突破口,以促进国外受众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接纳一个城市,进而激活城市文化的创新活力,全面提升文明对话下的中国对外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段丹洁.构建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22.

2.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EB/OL], 求是网 (qstheory.cn),2019.5

3.赵汀阳.文明对话的路径和跨文明条件[EB/OL],https://ksina.com.cn、/article_6221932120_172db2658027010707.html,2023.6

课题项目:沈阳市社科联重点课题“文化视域下沈阳城市对外话语体系研究”(SYSK202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