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家校共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PERMA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3

初中家校共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PERMA理论

王卓  ,陈思言

四川省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关系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近年,在中小学学生中心理危机事件频发,且呈低龄化趋势,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难以巨大的伤害和严重影响。有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诸多原因中,亲子冲突和缺乏关爱是主要诱因,占比达40.1%。这表明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急需来自学校的专业指导。以积极心理学PERMA理论为框架,在家校共育中通过积极情绪、投入、积极关系、寻找意义、获得胜任力增强成就感,从家庭心育讲座、家校心理活动、个体心理辅导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科学、深入、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积极心理学;PERMA

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积极心理学发现,儿童成长在积极的学校环境和家庭氛围中,内心充满能量,学习更有胜任力,心理韧性更强,在生活和学习中,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当前,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科学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是每一位家长的急迫需求,家校共育成为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在中小学学生中心理危机事件频发,且呈低龄化趋势,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难以巨大的伤害和严重影响。有调查显示,诱发中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各种因素中,有四成源自亲子冲突和缺乏关爱。这表明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急需来自学校的专业指导。学校可以利用专业师资团队优势,从家校心育活动、家庭心育讲座、个体心理辅导等方面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家校共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二、PERMA理论应用于初中家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意义

(一)PERMA模型的理论框架

塞利格曼通过对幸福的研究,提出了在心理学界得到广泛认可的PERMA幸福要素理论的模型——PERMA。积极情绪是一种能够反映与环境相关的愉快情感,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激励、敬佩和爱等,能够缓冲压力,促进社会适应。[[1]]投入指个体沉浸于现在从事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如果个人能够专注于当前的任务,就可以启动一种心流状态,这也被称为“福流体验”。积极关系指的是打破孤立,充分利用社会网络帮助自己获得蓬勃的人生。意义是指归属于和致力于某样你认为超越自我的东西,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目标和追求,并为之奋斗。[[2]]成就代表个人在控制环境和追求目标方面更具有效能感。

(二)PERMA理论符合家校共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形成的。因此,特别强调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国内外研究均表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状况与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息息相关。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家庭教育是学校多途径、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教体艺[2023]1号)中指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树立科学养育观念,尊重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相关政策法规,不但反映了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框架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而且确定我们在塑造青少年个性方面的工作方向:我们不仅要确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要注意采取适当措施充分开发青少年的积极潜能。因此,PERMA模型的理念符合当前家校共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在初中家校共育中运用PERMA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目前,学校及社会关注学生问题和疾病的消极心理健康教育观仍然盛行。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心育观影响下,“如何应对各种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危机”往往被格外关注,不够重视学生的发展性需求,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幸福感。PERMA理论不执拗于问题,学生的潜能获得更大的提高。将PERMA模型运用在家校共育中,符合初中生的发展要求,能够提高家庭成员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真诚、友善、感恩、投入、希望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这能提高心理教育效率,帮助学生建立更广泛深入的信任、安全、尊重的人际支持体系。在PERMA理论的指导下,家长更能体验到教育和成长喜悦,从而敢于面对挫折和挑战,在家庭教育中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使其勇于接受自己,超越自己。

三、基于PERMA模型的初中家校共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PERMA模型。本文将积极情绪、投入、积极关系、意义和成就五个主题作为框架,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家校共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情绪调节策略:觉察、理解情绪,促进家庭和谐

家长对孩子情绪的不理解是产生家庭冲突的重要原因,家校共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策略。第一,针对初二学生与家长沟通不畅的突出问题,向学生开展心理讲座《我说什么TA生气了》让学生意识到情绪化的表达无法让家人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教会学生用四个步骤:1、停下来,除了呼吸其他什么都不做;2、想一想: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引导学生在与家人的交往中有意识地去觉察、梳理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第二,针对孩子初中后逆反心理越来越重,家长不知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亲子教育中常常感到和挫败的问题。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录制亲子沟通家庭教育微课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家庭心育微课《积极情绪为家庭教育赋能》中,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进行情绪的感受和探索、积极倾听、发现优点为孩子赋能四种方式调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情绪力量。第三,孩子的乐观,一部分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须做孩子的乐观榜样。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一书中提出父母首先需要学习并练习“捕捉自动思维”“对自动思维进行评估”“挑战自己的自动思维”“化解灾难性思维”四方面的乐观认知技能。同时,运用乐观教养ABC法则,即:不好的事( adversity),可能是任何负面的事件,例如不愉快的假期、与要好的朋友吵架;想法(belief)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后果(consequence)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3]]ABC理论认为想法决定了一个人的情绪,反驳自动化思维,可以改善情绪从而获得积极行为。家校共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个体心理辅导,父母记录ABC日记,用乐观认知技能去调节改善自己的情绪。通过对父母思维方式的指导,为孩子在家庭中树立乐观的榜样,从而训练培养乐观的孩子。

(二)激发福流体验的策略:关注过程,设定合理教育目标

家长体验到幸福,才能养育出幸福的孩子。家校共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操作策略:第一,可以通过心育书籍阅读会活动,例如,《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真实的幸福》等心理学书籍的分享,家长从理论上了解适当的教育期待和合理的教育目标在孩子幸福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当有具体目标明确、得到及时回馈、难度与能力匹配时,人的注意力会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4]]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制定合理育儿目标,能根据孩子的实际的能力,把任务切块去小步子完成,并在每一步完成中得到反馈,能激发教育中的福流体验。第三,通过刻意练习,可以训练家庭成员提升关注积极信息的敏感力和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我们的注意力关注于我们周围的亲人朋友时,经常会让我们体验到福流状态。在家校心育活动方面,学生完成“幸福小事打卡”的家庭幸福任务,例如“晚饭后和家人一起散步”“为家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亲子间体验福流状态创造了机会。

(三)构建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策略:人际交往技巧团体训练与个别困境学生针对性辅导相结合。

学生的幸福感可以通过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获得,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初中生良好社会支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家校共育开展心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策略。第一,开展家庭心育讲座,例如,家庭心育讲座《花开有时,用心陪伴》,家长了解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习亲子沟通技巧,改善家庭沟通模式,进而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氛围的和谐。第二,利用心理筛查后的面访“幸运邀请卡”,为学生建立师生、家校积极支持系统。心理筛普查后对预警学生评估并建立心理档案,及时与家长建立联系,有据可循地为家长制定家庭教育方案,架起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桥梁。第三,利用特色家校心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谐家庭关系。例如,在“送你一朵小红花”主题心育活动,着重培养感恩这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利用校园展板、社交媒体向家长传递来自孩子的赞美,拉近亲子、家校的距离,帮助学生从正面、乐观、幸福的角度看待家人。

(四)探索成长意义的策略:角色体验获得感悟,转换视角探寻意义

积极心理学相信,人们都想做有意义的事,过有意义的生活。意义,就像提供方向和目标的指南针一样。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第一,通过家庭心育讲座引导家长重新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挫折的积极意义,看到孩子遇到困境时出现沮丧等消极情绪背后的巨大积极能量。例如,在《点亮积极天性,应对现实挑战》的家庭心育讲座中,通过案例人物讨论和情绪冰山的讲解家长领悟到成长发生在时间和角色两个维度。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的恰当回应、共情和发现孩子的积极力量可以有效陪伴孩子走出困境,获得成长,进而培养出更具心理韧性的孩子。第二,开展家校心育活动,聚焦成长中的点滴进步。例如,“定格幸福瞬间”活动中,通过父母书写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幸福瞬间,分享孩子成长中喜悦,把关注的视角从面对教育困境的无力感转换到对以往教育中的美好经历的成就感中来,增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效能感。

(五)获得积极成就体验的策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积累幸福体验

孩子的教育始终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望子成龙的高期待,在孩子激烈的学业竞争中极易转变为家庭的教育焦虑,影响家庭教育幸福感。家校共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胜任力,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具体策略如下。第一,开展家庭心育讲座,提升家庭教育胜任力。例如,针对初三家长在子女升学中易焦虑的现象设计《做“神兽”的好助攻》心育讲座,通过讲座中的案例和现场讨论,让家长了解教育焦虑普遍存在,适度的焦虑是可以促进事情的成功,从而缓解家长的自责感。同时,通过有效亲子陪伴方式的介绍,提升家长教育的胜任力。第二,记录亲子间的三件美好的小事,积累幸福体验。例如,“今天给孩子准备的晚餐他很喜欢。”“孩子今天送给我一张赞美信,我好感动。”“今天孩子跟我聊了一件他的糗事,他那么信任我,我很自豪。”第三,开展家长心育工作坊,由学校心理老师、班主任组织,围绕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由家长介绍分享自己在处理亲子教育问题中的经验,在交流分享中激发积极体验,并总结升华了独特的教育经验。通过策略的实施,有效引导家长把教育和成长本身视为目的,逐渐淡化功利教育的味道。

积极心理学PERMA理论为初中家校共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从积极的情绪培养、积极地投入、寻找挫折的意义、提高成就的经验、构建积极社会支持系统五个方面,挖掘家庭教育中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这是对初中家校共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董妍,王琦,邢采. 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的进展[J]. 心理科学. 2012,35( 2) : 487 - 493.

[[2]]马丁·塞利格曼 .持续的幸福[M].赵昱鲲,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16.

[[3]]马丁·塞利格曼,卡伦·莱维奇,莉萨·杰科克斯,简·吉勒姆.教出乐观的孩子: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M].洪莉,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湛庐文化2017:131.

[[4]]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 生命的心流[M]. 陈秀娟,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9: 36.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2SXJP05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