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一色”,立意和能文“齐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3

阅读与写作“一色”,立意和能文“齐飞”

陈佳

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中心小学

摘要:教师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很好地渗透写作指导,教会学生文章有“立意”,选材需新颖;写法有特色,文章巧“点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写作;立意;选材;细节描写  

阅读与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如同武侠小说里常说的“任督二脉”,打通任督二脉就能练就天下奇功;读写有机结合,就能写出精彩好文。可是如何打通呢,需要学生的摸索领悟,更需要教师的方法引领。 下面,就是我在多年高年级作文指导中的一些摸索、心得。  

一、文章有“立意”,选材需新颖  

(一)文章以立意为宗  

梁朝萧统《文选序》曰:“文章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文章的选材是为中心服务的,这一点,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进行了专题作文训练。这一单元作文要求“围绕中心意思写”。课例《夏天里的成长》从动植物的生长,山河大地的长和人的生长三个方面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来写具体。专题训练的目的就是教会六年级的学生:只有自己心中有明确的主题,才能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例写,才能写出精彩好文。  

(二)选材力求新颖  

课文《两茎灯草》一文为了突出严监生“吝啬”这个主题,着重描写了严监生临死前竖起的两根手指——让严监生迟迟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原因竟是多点了一茎灯草。这竖起的两根手指堪称神来之笔,让人不禁哑然,这是多吝啬的一个人呀!爱钱财竟然胜过了世间一切,包括自己的性命。这个选材,这个场景使得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神来之笔,这就是好的选材突出中心。  

(三)先立意或先选材,要根据具体的作文要求 

既然中心和选材如此重要,那么在作文指导中,是要求学生先确定中心还是先选择材料呢,这要根据具体的作文要求。比如,五下第五单元“形形色色的人”,就可以先选材,再确定中心,而六上第三单元《 ,让生活更美好》,中心已经确定“让生活更美好”,就需要学生选择合适新颖的材料。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变形记》为例,很多学生一拿到作文要 求,脑海中就自动对应好了材料,要不就是地球的自述,呼吁人们保护地球,要不就是我是一只小蚂蚁,和小伙伴们搬运食物,团结起来力量大。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素材资料库中选择新颖的,立意高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个学生回忆起家中宝石花的叶瓣掉了,过了几天,落在土中的叶瓣上竟长出了一株新的、小小的宝石花,于是,他在《变形记》中就化身这片叶瓣,从最初离开宝石花母亲的不舍、怨天尤人,到努力生存,长出小芽。他明白了,困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不屈不挠,你才能发现自己的潜力,收获惊喜。这个选材和立意就比较新颖。

二、写作有章法,文章才“点睛”

(一)学会叙述方法,使文章详略得当

课文《落花生》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详写“议花生”部分,说明作者对“议花生”这一情节印象深刻,父亲的话“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 人”影响了作者一生。所以,详略得当,对于清楚表现中心至关重要。习作指导中,也需要把阅读教学中的详略安排策略迁移过来,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材料,做到有详有略,突出中心。例如,有个学生跟爸妈去爬陡坡,登上坡顶的一刹那,必须放开藤条,往上一扑,才能爬上坡顶,小作者因为胜利在望,放松了警惕,就在松手的瞬间,没有把握好平衡,差点一头栽下来,幸好妈妈手疾眼快抓住了他。他得出了这样的感悟——越是接近成功,越要沉住气,走稳脚下每一步,只有这样,才不会与成功擦肩而过。这个中心比较新颖,但要注意详略的安排,前面爬坡部分要略写,快登上坡顶时的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要描写具体。可是,恰恰有很多同学在详略安排上 出现问题,前面部分冗长,关键部分寥寥几笔带过,以至于最后揭示中心时,就像是在贴标签。为此,我教给学生两个方法——

1.倒叙治“百病”。这样说有些夸张,可对擅长写流水账的孩子来说很有效。学生觉得哪个情节最扣人心弦,就写在开头。比如:“‘跟你说了多少次,别把痰吐在地上!’我朝她吼道。她更不示弱:‘不是我吐的,你有什么证据说是我。’我实在不愿和她争下去,一甩门进了房”这篇学生作文《请你记住我》以倒叙开头,写出了小作者和老太的剑拔弩张。 再比如:“人生啊!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得意忘形,要稳住、稳住、再稳住,只有这样,才不会与成功擦肩而过,这是一次爬坡的经历给我的启示。这是《爬陡坡》的开头,用倒叙的方式开头,清晰明了。读者自然而然就知道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详写内容是什么。

2.插叙脉络清。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题目是《那一刻,我长大了》,有个同学在作文前面部分用了很长的篇幅叙述妈妈关心“我”,每天辛苦做家务,到快结尾时才写我帮妈妈洗碗,那一刻“”体会到妈妈辛苦,“”长大了。这样写,让人觉“那一刻”突出不够,详略不当。使用插叙,就会使文章脉络更清晰。这篇作文可以开头直奔主题,先写“我

主动帮妈妈洗碗,在洗碗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是感觉到辛苦,此时插叙妈妈平时辛劳做家务的细节,更能表现妈妈的劳累以及我对妈妈的爱,“那一刻”的画面定格,“我长大了”便顺理成章。

(二)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分段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是可笑的“三段式”——开头、中间、结尾,只有三个自然段,中间一段最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是在阅读教学中弱化了“分段”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的内在逻辑不清楚,自己写作时的逻辑也是模糊不清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打句号,也不知哪里可以分自然段写。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重视分段训练。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讨论可以分成几个逻辑段,第二段出现了争议,有的学生说第二到第六自然段,到“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也有的学生说到第七自然段“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我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最后大家统一认为第二到第七自然段可以划分成第二段。因为第六七自然段是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联系比较紧密,第八自然段才开始“再弹一曲”呢。如此,经常进行分段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脉络,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就会有清楚的认识,在写作时就会很自然地根据需要分段来写。

(三)学写作特点,让习作“暗潮涌动”。

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写作手法非常典型,在阅读教学中提炼写法,在写作指导中渗透写法,如此,这些方法就能为学生所用,让习作波澜起伏。课文《刷子李》一文,运用了典型的“一波三折”的写法。文章的结尾尤其妙,曹小三看到师傅裤子上有白点,正觉得师傅如山的形象轰然倒塌,却见师傅把裤子一提,原来,那白点是烟灰烧的洞,此时,刷子李神乎其神的技艺就牢牢地刻在每位读者的心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曹小三心理变化曲线图,然后试着用一波三折的写法,仿写一件事。这是某位同学设计的一波三折的情节——《丢手机的滋味》

手机丢了,好多重要的号码在上面——借朋友的电话拨打,提示无法接通,心中愁云惨雾——费了好大劲,打通了,好高兴——对方没说话就挂电话——再拨——关机了,糟了,手机找不回——咦,朋友的电话响——陌生号码—一位阿姨说我的手机她捡到了。可能没电了,总关机,好不容易才联系上我——阿姨怕我着急,马上就送手机到校门口——我觉得阿姨的声音真好听啊!”一件小事这么一写,让读者的心被牵着,时而高兴,时而失望,最后来个惊喜!这才叫“难忘”!

还有微型小说《桥》中的短句成段,《那个星期天》里内心独白和语言交织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都可以在教学时对学生加以指导训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写作方法。

(四)学细节描写,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教会学生品词析句,体会优美的词句创设的画面之美,学生有了一双敏锐的眼,一颗敏感的心,自然会在习作中斟酌词句。六年级上册纪伯伦的《花之歌》中有一句话:“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学生只能体会到句子美,美在哪里,他们是懵懂不知的,我把“摇曳”的意思告诉他们,摇曳是一个动词,指逍遥;还指轻轻地摆荡,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优游自得的样子。学生明白后,再读这句话,就仿佛看到了花儿在原野上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样子,美丽的画面一下就跃入眼帘。

再例如李清照的词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帘卷西风”四字好在哪?一个西风,让我们感到了瑟瑟的寒意,西风卷起帘子,惊鸿一瞥间,只看到一个消瘦的身影,一抹愁容,比那秋日的黄花还要“憔悴损”,刚想仔细打量呢,风已过,帘又落,只留无尽的想象。这和直抒胸臆的“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相比更富有动态的、含蓄的美感,那淡淡的愁绪,似乎要溢到纸外。所以,指导学生写作时,也要多一些“帘卷西风”这样动态的,极具画面感的句子,作文就会让人读起来“口齿噙香”。还要教会学生,不是只要有动词,就叫细节描写,就有画面感了,这也是一个误区。

例如,有个同学这样写:“终于写完最后一个字了,我高兴极了。”这样的句子有画面感吗?没有。怎么改呢?老师先抛砖引玉:“最后一个字了,我重重地在本子上写下最后一笔,啪的一下把笔扔向空中,水笔轻快地在空中翻了个身,又落到桌上,咕噜噜地滚了好几圈,它也这么高兴呢!”此时再问学生,你写作业,会怎么放松?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就会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样长期的训练后,学生的习作中多了这样的句子:“我脑海里的一个想法,像一滴墨滴进水里,迅速晕染开来,填满了我的整个脑海。”多新奇的比喻!“山上满是各种姿态的树,遮天蔽日,一条小路拼命地从树下挤了出来,又消失在茂密的草丛中。”多有画面感,多准确生动的“挤”字。可见,长期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注重细节描写,学生就会在作文里时时回馈给你惊喜。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持之以恒、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渗透写作方法,比之写作指导时才临阵磨枪,机械地进行单篇作文指导,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章旭红,阅读与习作齐飞 吸收共表达一色——第二学段依托教材文本读写结合的初步尝试[J]作文教学研究,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