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风趣幽默之法,析莲之高洁品质——浅谈王崧舟老师《爱莲说》教学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以风趣幽默之法,析莲之高洁品质——浅谈王崧舟老师《爱莲说》教学艺术

徐若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50014

《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描写赞美了君子的高洁品格。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主动引入到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活跃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王崧舟老师授课的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真探索,带领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中,使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一、从宏观角度整体感知,初探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教学风格

(一)从花————诗句,引导学生认识菊花、牡丹的象征意义,引出莲花的学习。

分析: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具体、直观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图片展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从花的图片入手分析,结合多媒体教学,从花到想到诗人/朝代,再到诗句,循序渐进,让课堂层次感更加清晰,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在拓展诗句的时候也非常有意思,多个同学读,集体读,老师领读等等(每句诗至少读三遍以上),不仅限于读,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读中领悟。得出菊花与牡丹的象征意义——隐逸、富贵。

(二)走进文本,梳理关键信息,理解莲之君子之品。

分析:这一部分仍然是从菊花入手,逐步分析菊花、牡丹之爱,做好铺垫,最后分析得出莲之爱即君子之爱。主问题贯穿全文,引发学生思考。

(1)《爱莲说》真正要写的是莲花,为何会用一定的笔墨写菊花和牡丹?

(2)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品性,完成课堂练习一。

(3)为何周敦颐选择莲花却没有选择更加有价值的莲叶、莲蓬、莲藕等?

(4)周敦颐笔下莲的特点与君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完成课堂练习第二题。

在第二个大环节中,王崧舟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推进,让学生们找出莲花的特点、品性,通过问答讨论思考等方式,逐步使得学生感受到莲花背后所象征的君子的深层含义。

(三)走进作者故事,感悟知行合一的高洁人生。

如果说莲花象征着君子,那么像作者这样爱莲的人,身上又有着怎样的君子的品德呢?在第三部分当中,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链接周敦颐的三个真实故事,让学生从真实的故事当中找出作者的君子情怀,加深感悟君子之品,并且采取故事的方式,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更加易于理解,将理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物化和外化,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莲花高洁的品质,并感受周敦颐高洁的人生。

(四)拓展爱莲文脉,唤醒文化传承。

第四部分作为点睛一笔,王崧舟老师在最后的课堂教学设计中由周敦颐孙辈周树人、周恩来,引出文化传承的博大主题,在结尾处进行主题升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正如在新课程标准当中所提到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中小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以上从宏观角度对王崧舟老师《爱莲说》学习后的研究与分析,主要是从导入、文本分析、作者背景、主题升华这四个部分而言的。整个过程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将“莲花品性”与“君子美德”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逐步找出其中的关系,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方面,需要从借物喻人的视角引导学生读懂莲花与君子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入周敦颐的创作背景和生命历程,立象尽意,以事显理,是学生切实体悟知行合一、人花合一的生命境界。接下来从微观视角,着眼于王崧舟老师的片段教学设计提出一些看法与思考。

二、从微观视角感知,再探王崧舟老师的片段教学设计特点及其教学方法

(一)采取多种方式反复阅读与拓展提升。

在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和教学事件便是反复的诵读。最开始便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情景模式,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味之美。

(1)菊花——诗人陶渊明——诗歌

1、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晋]陶渊明《九日闲居其二》

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诗其二》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在王崧舟老师的设计中,开篇便引用了三句诗,个人读、老师范读、集体读、集体再读,让学生们从诗句当中感悟到了菊花背后的象征意义——隐逸。

(2)牡丹——唐朝——诗歌

1、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2、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白居易《牡丹芳》

3、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唐]徐凝《牡丹》

4、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唐]李肇《唐国史补》

不直接告诉学生牡丹背后的象征意义,而是通过诗句,让学生在诵读诗句中思考,古人对于牡丹的追捧及其名贵的价值,让学生自由读、指定学生读、齐读、再读。让学生们从诗句当中感悟到了牡丹背后的象征意义——富贵。

分析:我认为在王崧舟老师这堂课中,采用了反复阅读的方式,对于诗歌、文言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局限于单篇文章的精读,而是使用了大量的文本支撑,让这堂课更加丰富多彩,也从各个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正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目标中核心目标的设定一样:在美读课文和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莲花的高洁品格,向往君子的人格境界。“读”是教学、文本分析的基础,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采用这样的方式,在反复阅读中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印象。但同时我也在思考,这堂课对于学生而言,采用了大量的诗句支撑,并且这些诗句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读了几遍也无法记住,所以我认为做好积累也同样重要,摘抄或是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几句进行背诵也是极好的检验方式。

(二)创设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与提问艺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要注意尤其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问题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激发情趣。

在王崧舟老师这堂课中,问题设计艺术明显,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就我而言,对于其中一个问题的设定较为感兴趣:为何周敦颐选择莲花却没有选择更加有价值的莲叶、莲蓬、莲藕等?

王崧舟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是亲切、自然、朴实、平和的。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王崧舟老师从来不着急课堂上是否有精彩的生成,所有的有深度的问题,他都能一步步巧妙地化解,送至孩子口边的,便是他们精彩纷呈的反馈。“请你推荐一位,你认为比自己读得好的同学来读。”可能这位同学需要你的帮助。生与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看似幽默简单的提问,实则包含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理念。王崧舟老师的激将法用得很妙。你理解了吗?是真的理解了吗?肯定吗?我不信,我来问你们……这样的问话,激起了孩子们的“斗志”,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是非常好的,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然而在这些答案的背后又具有个人的思考,并且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王崧舟老师会请3位以上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觉得他说的对吗等等......既鼓励学生,又不会轻易的放纵学生,有张有弛,当遇到困难的问题时,资料拓展、深入引导,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的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既避免了灌输式的教学课堂,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问,自由回答;又避免了教学的任意性与课堂的无纪律性。提出问题的有效性有两方面的评判标准,一是这个问题是否有助于推进你的课堂教学,即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是否有推动作用;二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积极性是否有提升,即能否调动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中能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或是良性的竞争意识。总的来说我认为王崧舟老师的发问是非常好的,具有艺术性,完美的融合了这两方面。对于之后的教学,我也会不断反思,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升自我问题意识。

(三)主题升华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程红兵老师指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和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王崧舟老师在《爱莲说》教学反思中也提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学语文的本质就是学文化。文言教学,一旦失去文化自觉,就沦为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因此,我们必须用文化之光照亮文言教学的整个过程,让文言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文化渗透过程。

我认为这样的渗透过程,在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集中体现在两个内容上。一是通过作者周敦颐本人如君子般的品质就是这种文化的典范,通过链接周敦颐的三则小故事,让学生从故事当中看到爱莲者即君子的高尚品质,启示学生做一名品德高尚、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二是通过中国传统的家谱文化,寻找并梳理周氏家族的文化基因及传承脉络,通过周树人(鲁迅,周敦颐第三十一代孙)与周恩来(周敦颐第三十二代孙)的事迹呈现,揭示其家族渊源,彰显其文化传承,让学生在一种具体、直观的拓展学习中,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生起见贤思齐、舍我其谁的情感内驱力。

分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这才是教学渗透文化的根本之道。这也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塑造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在观摩了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后,我对其进行了自我研究与分析得出了以上结论,从宏观角度整体感知,初探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教学风格;再从微观视角感知,再探王崧舟老师的片段教学设计特点及其教学方法。分析名家教学案例,从中看出其教学模式及方法特点,找出可借鉴之处,对其教学模式进行解构,结合教学实践,与其他教师课例进行对比,重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