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上活动设计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8
/ 2

小学科学课上活动设计策略初探

黄妃

福建省政和县石屯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带领小学生在科学的世界中认识自然、感受世界,从而对自然界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可以在遇到各种问题时,用科学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原先的科学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为提高整体的学科教学水平,教师就要重视课堂上的活动设计,带领小学生在各种科学活动中学习知识,让他们学会科学科目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活动设计策略;初探

引言

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将教学目光放在学生主体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对科学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既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感兴趣的研究对象,逐步打开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小学科学知识的讲解,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辅助,将大自然当中的一些科学现象,通过直观、立体的形式进行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课堂交流和探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有效理解,提升学习效率。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一)过程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教师完成,而素养则应由学生自己创造,但学生光参与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体验的过程。比如,让学生测试斜坡上的移动对象。老师为学生设置了坡道、人行道、小车,让学生把球放在坡道的上端,观察他们的动作。学生参加了操作,但是学生没有学会如何做实验,没有看到斜坡的位置,也没有考虑材料的选择等问题。所以,科学实验方法只能是片面认识,无法掌握。所以,根据素质培养的原则,教学方法也要突出过程,即让学生体验从先学习,然后再操作,最后在思考的过程。

(二)体验性原则

“体验”是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直觉和感性特征,其基础是两个方面。第一,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体验式学习是主动、开放的,对小学生来说是类似游戏的。比起单调的倾听,这种方式更受他们欢迎,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能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更积极主动。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特点来看,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逻辑能力都比较薄弱,其学习和认知能力大多是靠直觉感性思维来实现的。

二、小学科学课上活动设计策略

(一)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实验任务

在小学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实验内容,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科学实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欠缺,但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都十分喜爱游戏,对未知事物都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在讲解用水计量时间这部分的时候,就可以设置实验目标,让学生想一想,如何用水进行时间的计量。游戏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不看时间的前提下,在心中默数,计时60秒,距离60秒最近的学生获胜,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学生能够发现,原来时间的计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每个学生离开了钟表都无法准确地计量时间,这是为什么呢?这能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想要探索如何进行时间的计量。进而引入实验的主题,让学生想一想在古代没有钟表,是如何进行时间的计量的?再用水进行时间的计量,开展实验。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看一看水的流速是否均匀,并利用秒表测出水流的速度,得出相关的结论。

(二)运用小组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非常有效果的教学手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害羞腼腆的学生也能够在开朗大方的学生引导下表达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性格。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个人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首先,应当合理安排学习小组,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小组成员,确保每组成员都能相互帮助,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加强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频率,让小组成员之间培养默契,利用小组合作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的难题,从而提高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天气与生活这一内容时,可以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天气以及在不同的天气下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不同天气可能带来的危害等,根据所列举的内容多少来进行评比,以此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会积极列举自己所常见的天气以及相关的信息,这些由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都是他们从自身角度去发现和理解的,有许多是片面或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在他们相互讨论过程中碰撞、纠正,同时也开拓他们的思维,让学生了解更多自己未知的知识和内容。

(三)开展实践探究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倡导和贯彻以实践探究为主要路径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开展实践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渗透科学思维,引导学生从各种各样的科学探究中获得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质疑精神以及严谨的态度等等。例如,在学习《浮与沉》这一课之前,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认为水有浮力吗?”,小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能够准确回答出“有浮力”,这时,教师为学生演示一个小实验,在一个装有水的杯子中,放入一块橡皮泥,这时学生观察到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教师再次发问:“看到了刚刚的现象,同学们现在觉得水有浮力吗?”这时,一些学生的想法开始动摇,不能够肯定一开始的答案。这时,教师要为学生们讲解浮力的原理,同时,要告知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科学现象,看问题要透过表面看本质。

(四)以发现证据为指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意识

在科学课上,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证据,用充分的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并寻找证据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积极意识。在教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课程“骨骼”时,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人体骨骼的基本功能。对此,可以引导学生利用APP“人类探秘”探究骨骼的结构体系并直观地呈现证据。在探究过程中,第一个目标是建立学生的科学概念,强调学生解决自身周围以及心中疑惑的问题,同时发现学生在概念中存在的误区,引导学生构建准确的科学概念。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三部分的“叶子”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目标的特征和外貌,自觉地建立对比意识,进行分类与区分。这一探索的程并不简单,学生虽然能够验证但并不能确保正确,因此在实际验证过程中需要寻找工具进行辅助。对此,可以选择“Leafsnap”识别植物这个APP进行协助,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主动寻找一些有明显相同特征的叶子,将叶子的照片导入APP中再进行观察。最后,教师要给出科学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措施,及时改变学生的错误偏见,并建立一个完整的纠正系统,解决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参与探索的积极意识。

结束语:

科学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然,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各种科学活动,从活动中探究与思考,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及科学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一种崭新的现代教学理念,给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带来全新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李莉.学科素养下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设计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1(02):22-24.

[2]张雪钰.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0..

[3]李洪艳.STSE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4]杨淑珍.小学科学户外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管理策略探讨[J].甘肃教育,2020(04):117.

[5]姚红娟.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J].新课程(上),2019(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