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1
/ 2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江活燕

梧州市龙平小学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5页例3、“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材分析】

认识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除法的意义。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其次,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具有接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次照例题编写的两个层次进行,先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体会例题的问题属于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教学理念: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经历基础上学习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理论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增强相互合作交流的互助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5

1.出示例题的情境图及图下的文字,指名读题。

3.启发思考:怎样才能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你打算怎么办?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答案,则按照以下过程组织学生活动:

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

启发:这样的想法对吗?有什么办法能说明它是对的?(用圆片代替缆车摆一摆)

提问:一共6个小朋友,每2人坐一辆车,要坐几辆车呢?

4.讲解:像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揭示课题并板书:6÷2=3)“÷”是除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的运算符号。

介绍除号的写法,并示范算式的读法。

指导学生练习写除号,读、写除法算式。

5.提问:6÷2=3表示把6个小朋友按每几个一组地分,分成了几份?

【设计说明:上面的前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第3个环节,针对学生的实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预案,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教学第48页“试一试”

1.让学生先观察情境图,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再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并书上填一填。

2.提问:上面这样的平均分过程,可以用什么除法算式表示?

3.让学生读一读除法算式和得数。

提问:这里的12÷3=4表示把多少个苹果按每几个一份去分?分成了几份?也就是说,12里面有几个3?

4.小结:像这样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去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和图下的文字,让学生看图、读题后,提问: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再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学生可能用小棒或圆片代表小朋友分一分,也可能借助已经积累的平均分的经验,想到把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2人。

2.指出:像这样“把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个”,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板书:6÷3=2)

提问:这道算式表示把多少个小朋友平均分?分成几组,每组有几人?

3.说明: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除法算式的得数叫作“商”。(在算式相应的数下面板书:被除数、除数、商)

让学生结合例5中的算式说一说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四、教学第49页“试一试”

1.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

2.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人分得4支铅笔的?这里的8÷2=4表示把多少支铅笔平均分?分成几份?每份有几支?能把这道算式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五、比较例5和例6

谈话:通过例5和例6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除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无论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多少份,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每几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例5和例6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例5和例6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不同,但都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沟通了平均分和除法的内在联系,突出了除法概念的本质内涵,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除法的概念。】

六、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

(2)提问:你们是怎样想到“5次能搬完”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理解题意后,提问:这道题要求根据同一幅图回答几个问题?

(2)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填的。

(3)提问:第(1)题的算式15÷3=5表示什么意思?第(2)题的15÷5=3呢?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在全面交流。

【设计说明:由于“想想做做”中的题型与“试一试”相仿,因此完成方式基本上是“先练后说”,说的重点主要关注由于平均分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算出的结果也不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七、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  ÷  3   =   2

被除数  除数     商

读作:六除以三等于二

【课后反思】

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经历自主生成新知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利用学生把刚刚学习平均分知识经验,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除法”这个概念的含义。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平均分”这个概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最终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在动手分一分,画一画,最后再列式算一算,这样做更能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念。只有让学生体会了解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

三、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教学环节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的,但我却不敢放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