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热忱之心,扬少年之志——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滲透于语文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1
/ 2

秉热忱之心,扬少年之志——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滲透于语文课堂

李钟慧

廉江市第十一小学,广东 廉江 524400

新课标明确要求:利用语文教材和教学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探索与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便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课程的内在价值,助力民族精神的传承。因此,教师需吃透文本教材,挖掘其所蕴含的爱国元素,把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渗透进语文课堂中,如春风化雨般沁入学生心田。

一、结合文本教材联系生活,点燃家国情怀

小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民族精神元素,是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最佳载体。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深挖文本中带有爱国主义色彩的教育元素,以新颖的教育理念,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探索、领悟爱国主义内涵,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点燃内心热血激昂的家国情怀。

如一年级上册开篇《我上学了》,课文分为四大板块:我上学了、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课文插画中向学生展示了我们国家来自五十六个民族的小学生大合照,他们各自穿戴着符合当地特色的民族服饰、绽放开自信从容的笑脸,手舞足蹈。背后是美丽壮观的天安门和一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另两幅图画上画着红艳艳的太阳,小学生们手牵着手,快快乐乐地上学校,并在教室里认认真真、端端正正地书写着中国字。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容易被美好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结合课文生动有趣的图片,以及在网上搜索了有关不同民族的相关资料,让孩子们知道了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合而成的一个大家庭,我们要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的同时,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教《升国旗》这一课时,提前给学生介绍了国徽、国旗的来源,播放了天安门升国旗的视频,教学生奏唱国歌,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直观感受国旗升起的庄严场面,领悟国旗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不容他人侵犯,明白作为当代小学生,理应尊重和爱护五星红旗。待周一全校升旗时,可提醒学生穿戴好校服和红领巾,笔直地站在操场前,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相信爱国的种子会在学生的心中悄然而生。

二、抓住鲜明红色人物形象,激发其同理心

榜样是时代的引领,是民族的标杆。在革命历史的潮流中,祖国涌现出许多坚强不屈的红色英雄人物,他们作为一种榜样力量,一面永不投降的旗帜,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斗志,更是一座永不坍塌的灯塔,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指引方向。为使学生深刻了解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依托教材内容,采取更加多元的方法渲染并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共情。使他们对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油然升起,进而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及热爱革命英雄,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不少传递民族人物精神的有关素材,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中的《朱德的扁担》、《王二小》、《刘胡兰》,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本中的《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三年级上册《一个粗瓷大碗》,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梅兰芳蓄须》等,教材里的伟大人物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传递了积极的正能量,这些有血有肉的红色人物形象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共情,感恩革命先驱,树立宏伟的理想,坚定爱国信念,继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心理学家霍夫曼教授认为,同理心即是共情,共情能力是一种人类生而具备且必不可少的能力。在教学当中,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从这个人物形象中,感受到了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在带领学生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文时,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对周恩来总理这位伟人了解甚少,于是教师先运用图片和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周恩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虽然身居高位,却永远把自己看作普通的人民群众,凡是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身先士卒,从不搞特殊。连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称赞他‘周恩来是一位伟人,本世纪罕见的伟人’。”使学生对周恩来总理有一个初步美好的印象,加深其人物形象的刻画。再向学生发问:“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周恩理遭遇到不平等待遇时“中华不振”的个人感受,进而产生共情的同理心,感悟到周恩来的爱国情操以及坚贞不屈、自立自强,具有远大抱负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以周总理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真正让周恩来总理崇高的“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读书”的民族精神融入于青少年的血液中、植根于青少年心坎里。

三、紧扣时代旋律知行合一,弘扬爱国精神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必要且艰巨的任务。基于以上要求,教师应秉承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语文课堂中将爱国主义教育紧扣时代的旋律,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学以致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刚萌芽的“花蕊”转化为实际、具体的爱国“果实”。

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要老老实地落实到建设国家、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上,诚望小学生弘扬爱国精神,关键需引导他们做到知行合一。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一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面的内容,在多媒体上投影相应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举止是否正确,并让学生进行抢答。在一轮精彩的抢答后,趁着学生热情高涨,进行引疑推导:“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到爱国的?”学生兴致盎然,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关注国家大小事,力所能及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疫情期间,勤戴口罩少聚集,强身健体不给国家添麻烦,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回答,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爱国主义的渗透,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汲取了爱国精华,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紧随时代潮流,提高爱国意识,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的育人目标。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去理解爱国内涵,践行爱国主义,弘扬爱国精神。

简而言之,“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作为新时期有抱负的青年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紧跟时代脚步,把握住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精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语文课堂当中,如润物细无声般滋润青少年的心间,激发少年内心热血沸腾的报国志向,为爱国主义事业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韶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语文课内外,2018(3):55.

[2]王贞,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8(36):38-39.

[3]陈卫东,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价值观教育[J].课改在线.新教育.2014.11.

[4]马玉梅,浅析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4年 第005期|66-66|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