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5
/ 2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姓名:熊沛芳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罗城城中小学 527200

摘要: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能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语文阅读理解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本文从创设生活情境、讲授阅读技巧、拓宽阅读视野和开展阅读评价四个维度提出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阅读理解

引言: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逐渐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一线语文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通过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好动,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经过科学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积极进行引导。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知识和方法,提升其分析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其人文素养。阅读理解需要他们深入进行思考,深刻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本理解本质上是情感的领悟,价值观的叩问,带给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学生们成长环境、社会经验和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不相同,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可避免的产生差异。教师应当凸显学生主体性,科学考量教学情境的设计,保证适合且有梯度的难度水准[1]。教师引导阅读时,可以透过文字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情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达到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小学生的认知还偏向于直观的形象思维,教师掌握他们的认知特点,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将许多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赋予语文阅读趣味性,促使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契合认知特点,引发好奇心,也可以增强对阅读文本的直观感受,深化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背后蕴含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学习阅读二年级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相关影像资料,使学生直观地看到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体会种树的生活情境,增强他们阅读教材文本的兴趣,加深阅读印象,进而达到了增强其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

二、讲授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小学生受制于身心发展程度,难以自发掌握阅读技巧。且小学阶段课堂教学时长有限。因此,语文教师讲授阅读技巧非常有必要,通过掌握语文阅读技巧,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理解相关问题以及背后的含义[2],提高阅读效率,从而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低年级段的学生通过手指字词进行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持续保持注意力,有效发挥手、眼和脑的协调作用,从而训练其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小学生没有掌握阅读技巧时,容易产生阅读文本时囫囵吞枣的问题,阅读完毕后对文本内容几乎没有相应的印象。在阅读没有接触过的文本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章标题。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文章题目,能够使其快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分析文本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结构和中心思想,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语文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对于小学生而言,掌握每一句话的表达技巧和含义能够提升语文知识水平。教师帮助学生精准寻找每句话的中心词语,理解句子中蕴藏的情感色彩,还应分析每句话在文本结构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或是直抒胸臆,学生在语句分析的训练中能够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文本中不同段落的含义、结构与作用,理清段落间的层次,能够明确进行文本结构的划分,从而理解整个文本的写作意图和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课文《曹冲称象》时,可以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本脉络,将曹冲称象的过程划分成观察大象、曹操提出问题、曹冲解决问题三个阶段。帮助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基础上,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拓宽阅读视野,养成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阅读课堂有时长的限制,保证学生一定的阅读量,仅凭教材文本远远不够。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性格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为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目,保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教师可以与家长开展联合阅读教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极为长期的过程,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养成阅读习惯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可以帮助家长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家校微信群里积极分享教育心得体会和成功家长的教育经验。督促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使家长自己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学生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因而有必要要求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短故事、童话等形式的文本。此类文本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启发

[3]。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时,要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课外阅读遇到好词好句时进行仿写或改写,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小学语文通过课外阅读指导,养成学生阅读习惯,有助于其身心发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创新阅读评价模式

学习评价是关键的教学手段。部分教师的阅读评价意识不强,甚至出现长期忽视的问题。另一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评价模板化、单一化。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活动评价时,不能从单一的测试成绩进行评价,而是在评价中更加重视阅读过程,积极发掘不同学生的闪光点,从多角度展开评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性格特点、生活经历、阅读积累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他们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大不相同。语文教师在阅读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也要考量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学生群体的分层展开不同层次的评价。

评价是一种双向活动,需要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参与,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针对该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相互评价环节,通过他人评价从侧面完善对自身的认知,有助于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评价活动中来,进一步增强他们开展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达到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效果。

结语:阅读是一个复杂有机的互动过程,单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足,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凸显学生在阅读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自主性,真正实现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董晓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J].新课程,2021(38):85.

[2]高雅丽.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06):4.

[3]俞小霞.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