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1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刘景欣

(沈阳市铁西区大青实验学校  110142)

摘要】量感是人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助于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生活经验 估测能力 多层次活动体验 实践应用  量感

数学新课标对学生的量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或用数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数感的建立,离不开量感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不重视,量感培养缺乏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平日教学,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量感培养策略。

策略一:联系生活经验,建立量感的表象感知。

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习中变得鲜活充满活力,基于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当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表象的建立才会形象和深刻,才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单位概念内涵的理解,从而为量感的发展提供认知基础。例如在认识毫升时,学生在学习后可以知道一毫升里大约有十余滴水,但是十几毫升,几十毫升与几百毫升的量感还有待于学生的进一步建立。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十分鲜活的生活经验:药的剂量还有饮用的纯净水、饮料等等。在生病时,我们有时会需要喝药水,一次的用量大约在十几毫升,一天就是几十毫升,而在口渴时,我们饮用的一瓶纯净水大约150毫升,大瓶装的大约几千毫升,也就是几升,通过这样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表现感知,也为之后学习的升这一概念埋下伏笔。而在体积与容积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对于这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量感间的区别较为陌生,其实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举出一个非常形象且贴合实际的例子:保温杯和塑料杯容积哪个大。可以让学生比较两个外形大小接近的杯子,两者的体积是基本相近的,此时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容器的内部,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会被唤醒,保温杯的厚度比普通塑料杯厚多了,再将保温杯里装满水倒入塑料杯中,就能轻易地引导学生得出容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容量内部空间的大小。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计量单位的表象是学生理解单位量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方式策略,可以唤醒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计量单位的感知。

策略二:借助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生建立标准单位量感,培养估测能力。

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感实际上都是源自于人的主观感受,因此这些量感的建立离不开标准单位量的参照,而这些参照物对单位量又可以分为标准和不标准的,在科学计算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单位计算,以免产生误差,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可以使用非标准的单位量,帮助学生来寻找生活中的参照量,以此来培养量感。例如,学生可以从生活中选取熟悉的参照物进行估测,例如,学生可先简单估算自己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一分钟内自己大约能走几步,在取得这样的数据后,学生就可以大致推测出自己的教室长度甚至于教学楼的长度,以此帮助学生通过利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经验素材,利用数学的估测方法建立实际生活经验。我们还可以激发学生建立起很多的参照估测,鼓励分享生活经验,比如借助出游的活动经验,在高速路上经常能看到50米、100米路标标志,可以以此为参照,进而再形成200米、500米等量感,提升估测能力。通过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参照物的估测为培养量感提供有效方法和途径,让量感的建立从感知走向参照推理。又比如在吨的认识的教学中,虽然吨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但是对于学生的认知却比较遥远,因此可以让学生创建这样一个参照,了解自身的体重,再出示电梯的图片,限重1.5吨,引导学生了解多少人进入电梯会超重,还有,一辆卡车载重4吨,是相当于班级多少个同学的重量,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于大宗物品或者非常重的物品来说,使用千克作为计量单位不方便,进而自然而然地引入吨这一概念,来丰富对吨的理解,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由千克到吨的思维路径,促进了较为抽象的量的感知。

策略三:丰富多层次活动体验,增加提升直观判断。

数学直观是一项重要的数学能力,但数学直观的形成不是无缘无故毫无根基的,他是凭借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得以出现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获取广博的数学表现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将是强化数学直观的基础,对于某些学生不熟悉的单位量,则可以通过动手实践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对量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最后再发散到感性形成直观。家庭是孩子驻足最多的地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家庭中蕴含的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家庭场景中增进量感。如在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尝试估测一下自己的卧室是多少平方米,自己家的客厅是多少平方米?自己家的房子是多少平方米?以此建立几平方米、十几平方米、几十平方米的几何直观,在学习了千克和克的认识后,让学生回家估测一下一碗米、一桶油等各有多重,以此建立重量单位的数学直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而在学习了米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估测自己家所在楼层有多高,进一步推测自家大楼有多高,最后并鼓励他们相互分享经验,学生有了生活的经验,就会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也提高了对数和量的直观感知。又比如,在区分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相近的长度单位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们的身心特点,为他们找一些身上的尺,例如,学生们的一拃的长度大约是一分米啊,一指的宽度大约是一厘米,两个手指缝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一毫米等等,之后借助数学小游戏让学生用身上的尺来笔画出不同的长度单位,通过调动学生眼手脑等多种感官,比划出多种动作,丰富学生的数学直观,让学生经过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掌握了。

策略四:注重动手实践,建立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学生在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的意识。其实计量单位的学习过程是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过程,剂量单位均来自于日常生活与生产的需要,这些单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生活性,将知识还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发展,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不少学生小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好奇,一张纸有多厚,一枚硬币有多重等等。而在学习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将知识与应用结合,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平时用的直尺量程不够小啊,无法直接测量一张纸片的厚度,但是可以先测量一沓纸的厚度,再用得到的厚度除以张数,一枚硬币的重量较轻,学生常用的秤无法精确测量,但是可以先测量一把硬币的重量,再用得到的总重量除以枚数,通过像这样用总数除以数量的数学思维就可以解决不少学生的好奇,甚至可以推广到求一根草的重量、一根儿铅芯儿的截面积、一滴水的体积等,让学生反复经历猜想思维求证的过程,并在此期间让量的内化与运用不再孤立呈现,有效拓宽了量的内化领域,促进了量感的形成。

总而言之,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易操作,在此过程中,也不断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