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本课程的思与行——以小班《探秘蚕宝宝》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6
/ 2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本课程的思与行——以小班《探秘蚕宝宝》为例

侯春燕

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

摘要课程游戏化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是现有教育方式的再提升。本文以幼儿园小班班本课程《探秘蚕宝宝》为例,论述课程游戏化理念背景下开展班本课程时的所思所行,使游戏化理念渗透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成长。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  班本课程  思  行

课程游戏化是以儿童的自然发展和儿童的一般能力为出发点,通过玩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好奇心从而对课程产生兴趣,《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不仅是玩闹,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不仅发展动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从中学习思考解决问题、创造及想象的能力。下面以班本课程《探秘蚕宝宝》为依托来探索课程游戏化背景下主题活动的思与行

一、缘起

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可见在生活中处处可给予孩子教育的契机,那班本课程呢?更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

偶然的一天,曦曦手中拿着一个大大的盒子走进教室,她兴奋的告诉我:老师,你看,我带来的蚕宝宝。曦曦的话音刚落,就被旁边的伙伴们围住了,给我看看,给我看看”“好多毛毛虫呀”“咦~,这是什么呀孩子们想法不一。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小班的孩子对于蚕宝宝的了解不多,大部分孩子都以为是毛毛虫。考虑到班本课程的设计应以满足幼儿的知识渴求为中心,通过兴趣的指引使孩子在观察提问、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以此得到发展,而春夏季正是蚕宝宝生长的阶段,天时地利人和。于是和孩子们探讨之后,我们开展了有关《探秘蚕宝宝的课程,期待在活动中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知欲

二、思预设与行动

(一)预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在实践中的发展离不开开展领域、研究目的与目标之间的结合班本课程因追随幼儿的兴趣点,所以更灵活、动态,但课程的提前预设、确定研究方向与意义是必要的。而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课程的实际推进为准,时刻追随幼儿的发展需求,以幼儿的实际需求为指挥棒

此次课程的目的为:通过关心照顾蚕宝宝了解生命的意义、观察记录蚕宝宝的生长变化;通过为蚕宝宝寻找食物发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通过清理蚕宝宝的蚕沙学会观察、思考并动手参与等等。为了兼顾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期望通过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区域游戏等不同方式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于是就有了《可爱的蚕宝宝》、《蚕宝宝生病了》等集体活动,照顾蚕宝宝、清理收集蚕沙等区域活动、寻找桑叶等校园社区活动。

(二)行动

    孩子们每天都积极的参与到照顾蚕宝宝的活动中。在照顾活动中,对于蚕宝宝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也有一些认知的错误。如:蚕宝宝有很多黑黑的眼睛,就长在它的身体上。小的是蚕宝宝,大一点的是妈妈,在大一点的是爸爸,等等。于是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将各类信息收集起来,制成图文并茂的调查单并进行分享;蚕宝宝以桑叶为食,教室中的蚕宝宝太多,导致桑叶供应不及,通过谈话活动,孩子们调动生活经验,联系周边资料,并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

课程活动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用心观察期待孩子的闪耀时刻确迟迟未来,浮于表面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重新审视活动开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探究性的缺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比较简单,选择材料一般都会就近,而教室中的材料分布较广、不集中,这就导致了他们思维简单化,禁锢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如:清理蚕沙,他们会用手及准备的镊子,而不会探究教室中其他材料是否也会达到这一能力。

适宜性的缺失:回首我们的班本课程,不同区域中的材料、内容,是否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特点,投放是否过于简单、单一;是否适宜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是否达到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观察性的缺失。课程也是一个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的活动,幼儿之间的交往行为、幼儿意志品质、幼儿技能发展水平等都能从活动中无形地呈现出来。教师观察意识的薄弱、人员的分配都会导致教师观察的不到位。

跟进性的缺失。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当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教师是否该思考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呢?如何跟进?如:科学实验《会动的蚕宝宝》,我们投放了孩子们制作时需要的材料,孩子们也有一定的兴趣,但两三次后,兴趣减弱。可见,教师思维的定势会导致活动跟进不及时,幼儿思维无拓展。

三、行调整

(一)提供支持,自由探索

教师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引路人而不是标准答案。在班本课程进行,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要将探索答案的过程留给孩子自己去实践。于是我们提供丰富的材料与支持,在孩子们在区域游戏中自由探索,获得提升。如: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

这时不应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要给他们创造相应的条件,让他们自己发掘问题的答案。于是我们通过家长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孩子们准备了蚕子,让孩子们在直接观察中感受蚕宝宝从哪来的认知。又如:在请孩子们寻找生活中蚕丝、蚕沙制品后,孩子们明显对收集蚕沙再次重燃了兴趣,这是我们应该及时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其他收集蚕沙的工具,于是有了孩子们对于吸管、筛子、勺子等材料收集蚕沙的探索。再如:在有了和家长们共同制作蚕宝宝的家后,数量繁多的蚕蛾也让孩子们自发的开展了给蚕蛾造家的活动,于是我们创造谈话活动,帮孩子们梳理经验。于是有了孩子们通过寻找材料纸箱,独立或合作裁剪、固定纸箱等活动帮助蚕蛾制作了多层的家,满足了蚕蛾因数量繁多而到处乱飞现象的需求。

(二)家园共育,助推课程

对幼儿园来讲,必须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使家长重视幼儿教育,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及方法,才能更好的促进家园共育,使家园共育成为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助力。例如:蚕宝宝越来越大了,假期没办法照料,孩子们自发的轮流将蚕宝宝带回家中照顾,家长们也将蚕宝宝的变化分享在班级群内,供大家一起观察和发现,家长们对此也由原先的不在意到后期的主动询问。又如:蚕宝宝长大了会吐丝结茧。但教室中空间有限、材料有限,导致教室的多个角落都有它结茧的身影,偶尔还会出现一些小事故,于是我们发动家长资源,利用假期让家长带领孩子们收集材料并制作,于是有了用稻草、树枝、盒子等材料做出的蚕宝宝的家。有了家,孩子们对于蚕宝宝的观察更细致了,发现蚕宝宝开始往高处爬就是要吐丝结茧了,于是又引发了一波给蚕宝宝搬家的行动,教室的这一角也成了孩子们驻足之地。

四、记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直接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物和现象,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探秘蚕宝宝》的主题活动中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尝试:材料的开放、教师的观察、家园的协助等,更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和儿童:儿童是一个有着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教师要观察儿童、发现儿童,进而解读儿童,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活动

幼儿园班本课程仍在继续,我的探寻之路亦将再次起航......让我们转变观念,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孩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所要呈现的自由、自主、创造、愉悦幼儿成为班本课程下真正的受益者,绽放出教育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尹冬菊. 浅议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主题活动的开展[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8(10).

[2]教育部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教育部,201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