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期的儿童美术教学尝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0
/ 3

幼小衔接期的儿童美术教学尝试分析

宋梅仙

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 213000

摘要:个体审美水平高低是决定其自身竞争力水平的关键要素,根源在于审美是整体思维、细节思维的客观体现,对于儿童来说,培养他们的审美力无非是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在儿童成长阶段,幼小衔接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必须要对幼儿进行正确引领,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美术的学科优势和艺术特性,将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与小学知识进行深度融合,以此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环境及教学方式,勇敢迎接全新学习挑战。本文首先分析幼小衔接期儿童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儿童美术教学的可行实践策略,力求为儿童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小衔接期;儿童美术;美术教学

初入小学的儿童,依然保留了一些幼儿的天性,但是这期间可塑性极强,对许多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是培养审美能力、发展综合素质的最佳时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幼小衔接期的美术教学,以此来帮助儿童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小学学习及生活,在美术世界中自由自在地探索。

一、幼小衔接期儿童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比于数学、语文之类的文化课程,美术作为一项艺术类课程,并不涉及过多需要机械化记忆的内容,且不存在考试压力,因此幼小衔接期的儿童美术教学,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够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我展示、自由实践的空间,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彰显幼小衔接美术课堂的童真童趣。

(一)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更多的是给予儿童广阔自主选择、深入探索的空间,这一点与幼儿身心发展、认知发展的规律高度契合。根据实践结果显示,不论是幼儿阶段还是幼小衔接阶段,艺术领域的学习通常都是以游戏化的形式进行的,带领儿童在玩的过程中走进广阔的艺术天地,在手工实践、户外建构实践中逐步对美术建立基础感知,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1】。美术学科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借助实物展示或者图像展示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儿的视觉注意力,进而引导儿童全神贯注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自主应用喜欢的线条和色彩绘制或者设计作品,在一次次成功中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上述这些美术学习的优势迁移或者辐射到其他学科,对于幼儿来说,便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小学学习,顺利实现幼小过渡。

(二)适应新的学习挑战,提升综合素质

相比于幼儿阶段的学习,小学学习与之最为显著的差距体现在,游戏不再是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提升素质的主要手段,教师也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面向幼小衔接段幼儿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积极采取多样化方式建构生动情境,引导儿童逐渐习惯全新的学习方式,尝试接受直接的知识学习。考虑到这一学习方式与幼儿的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契合度不高,所以教师应当最大程度发挥美术的学科优势,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营造良好氛围,以此来帮助儿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勇敢迎接新的挑战。众所周知美术学习具有较高的自由性、自主性,教师可以将开放式学习引入美术课堂,以达到锻炼儿童注意力的目的,使之在反复锻炼中一点点地延长有意注意时间,这样就能慢慢地适应小学相对快节奏的学习,有效培育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2】。或者在美术课堂上组织探究活动,初步发展幼儿的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学习品质,为适应小学学习奠定基础。

(三)提升感知经验积累,发展审美综合素养

开展美术教育,除了要传授儿童基础美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在反复实践中积累一定的审美感知经验,为美术学科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认真做好基础教学的同时,还应当有意识地加大审美综合素养的培育力度,通过创设多样化的美术情境、组织各种形式的自主或者合作学习活动,为儿童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就能进一步增强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有效强化审美意识,在长期的审美熏陶中,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使儿童学会立足于美的视角去看待学习及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正实现以美育促学习、以活动促学习【3】

二、幼小衔接期儿童美术教学的可行实践策略

(一)构建文化环境,提升入学适应能力

良好环境往往具有无声力量,因此也可以作为幼小衔接期的隐性教育资源,相同的美术活动,如果所在空间环境不同,那么儿童所表现出的入学适应能力也会有所差异。相比于教师,儿童在专业画室感受到的视觉愉悦性是无法比拟的,基于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之前,建议利用美术作品来装饰教室或者活动室,让环境也能焕发出生机,以便于更好地激发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探究欲望,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根据相关实践结果显示,通过开发校园环境、社会地域文化环境资源,对幼小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组织富有特色的美术活动,有助于让有效衔接教学成效获得质的提升,所以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环境的构建【4】

在儿童入学之前,教师应当将易于识别、特征鲜明的标识图案或者图文提示张贴在教室门口、卫生间、水房、多功能厅等,在儿童入学之后,组织他们参观走廊上各学科的优秀作品,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熟悉校园环境,激发他们的入学积极性以及爱校热情。另外,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对画室内的课桌椅进行灵活摆放,确保适合儿童的身高,同时根据具体学习内容针对性发放学材,鼓励幼儿互相邀请同伴入座,并且为儿童发放可以直接操作的材料,让儿童基于绘画、捏塑、剪贴等造型特点,自主对画室的创作区域进行创新设计,在一次学习体验活动结束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为儿童安排管理画室的任务,逐步培养儿童整理学具、保护卫生环境的良好习惯。不仅如此,幼小衔接期的美术活动还应当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要求教师对幼儿教师用书、小学美术教材的内容进行对比,统计其中包括的三文化内容,剔除重复性内容,之后家校合作的方式深入调查居住地,将当地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料引入课堂,用于支持特色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增强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

(二)加强兴趣引导,培养美术学习习惯

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面向儿童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细节,努力设计出精彩趣味、富有吸引力的课堂让儿童切身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亲切与自然,进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小学阶段的学习中【5】。进入到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个性化审美需求以及兴趣爱好,采取灵活的方式调动儿童兴趣或者好奇心,驱动其制动投入到美术学习中,通过实践学习的过程加快良好学习习惯、美术艺术素养的形成,比如指导儿童如何摆放、整理美术工具,传授基础的涂色方法,让儿童在认真听讲、耐心涂色、发言互动中内化知识,使之始终保持对美术的热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需要过度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留心关注学情,寻找最为适宜的教学时机,以“新花布,新衣服”教学为例,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从布袋中拿出枕套、衣服,并提问儿童“这些都是用什么制作的呢?”带儿童回答之后,继续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是用花布做的”,儿童七嘴八舌地纷纷踊跃抢答,此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已经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师此时就可以直接揭示课题,进入到正式教学环节。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儿童展示各种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花布图片,同时引导儿童思考“这些花布的图案中包含哪些元素”“这些点是什么形状?存在何种排列规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问题引导,让儿童认识到花布图案是由点、线、点线面巧妙组合而成的,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后续教师只需要采取示范方式讲解花布设计的方法及步骤,为儿童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设计即可,便能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坚持循序渐进,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幼小衔接期,尽管儿童的学习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其自身的学习习惯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出改变,所以教师在设计美术课堂时一定要深入研读教材,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不断对教学思路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到大胆尝试,立足于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行为意识、心理发展等,对其进行恰当的引领,依托儿童熟悉的事物将他们的美术学习热情、创作热情充分激发出,精心设计一系列的启发性美术教学活动,比如利用充满童真的线条来构建圆的世界,对各种各样的形状进行巧妙组合,用大胆的色彩绘制生活中的美食等,切实满足儿童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自我调整,适应并熟悉小学生活,尽快接受新的学习内容,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为小学的深入学习提供保障。

汽车是儿童熟悉的交通工具,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儿童将自己的汽车玩具带到课堂,或者为其展示汽车图片,然后让他们分别观察汽车的外形、功能、颜色,并鼓励儿童发挥想象力,调动自己的所见所闻,将脑海中的汽车绘制在纸上6。观察、体验式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可以让儿童观察常吃点心的形状、颜色以及装饰,让他们用眼睛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接着为其发放彩泥,利用捏制的方式进行大胆创作,通过立体造型、色彩搭配将自己的想法直观表现出来,切实体会到创作的趣味性。或者带领儿童用超轻黏土、橡皮泥制作各式各样的小点心,用于装饰在讲台和窗台,在教室内打造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儿童在进出教室时均可以看到自己的实践成果,这对于加深他们的快乐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四)建立评价体系,处理评价与发展关系

在美术教学中,评价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儿童具有引导作用。但是部分美术教师在评价儿童美术学习成效时,忽视了儿童的心理,这对于儿童美术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实施美术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教师的教学,不断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细节7。教师在围绕美术学科建立评价体系时,应当始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客观视角对儿童美术学习中的表现作出全面评价,突出评价与教学的统一性,特别是要认真做好形成性评价,即在关注儿童美术知识汲取、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也要兼顾级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评价,将评价的诊断、发展、激励功能最大程度发挥出来,避免评价陷入片面地甄别与选拔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自身关键加以改变,杜绝以单一标准对儿童的学业进行评价,而是要聚焦儿童在美术课堂上表现出的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突出评价的综合性。同时,充分尊重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为儿童在发展期间,个体差异始终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如果对儿童采取统一要求,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极有可能限制儿童的发展,正确做法是引导儿童对自己进行纵向对比,保护儿童的天性,鼓励儿童的特长,严格落实因材施教,将儿童的内在潜能充分挖掘出来,通过评价帮助儿童清楚地看到自身的闪光点与不足,从而牢固树立坚持美术学习的信心,不断获取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小缘于心、衔接始于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幼小衔接具有里程碑意义,从幼儿园到小学,其实并非是翻山越岭,学习生活并不存在天壤之别,而是强调童年生活的自然过渡,在幼小衔接期针对性开展美术课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在生活中无痕迹渗透的方式,帮助儿童尽快适应一年级学习生活,尽快做好学习准备,实现小学关键素养的涵养,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策略,通过构建文化环境、加强兴趣引导、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建立评价体系等,促使有效衔接真正迈向有效衔接,确保每一位儿童都能享受小学时光,进行轻松快乐的学习,自信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田书慢,武有能. 服务设计视域下乡村儿童美术启蒙模式的开发[J]. 丝网印刷,2023,(06):112-115.

[2]宗跃风. “以美联通”,助力幼小衔接[J]. 基础教育课程,2023,(04):12-18.

[3]马慧青. 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策略[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11):65-66.

[4]张乃洁. 幼小衔接的“三大误区”与创新举措[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5):125-128.

[5]张乃洁. 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的关键素质培养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10):58-61.

[6]唐志. 谈“幼小美术课程衔接”的内涵建设与策略[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9):66-67.

[7]张慧炜,沈峻锋. 浅析美术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J]. 美术教育研究,2014,(1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