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3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临床分析

马健钧,尚俊杰,贺娜

长武县人民医院  713600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10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血清肿分为血清肿组26例和非血清肿组7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术后患者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病程、疝囊直径、术中出血量及合并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疝囊直径及合并症是患者发生术后血清肿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可能为病程、疝囊直径及合并症,医护人员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和术后护理,从而降低血清肿的发生。

关键词: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腹股沟疝;血清肿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脱离原有部位,经薄弱缺损、孔隙进入另一位置的现象,其病因机制复杂,目前公认腹内压力升高会引起腹股沟疝,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腹壁变薄也是导致该疾病的一大因素[1]。

腹股沟疝虽为良性病变,但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患者会出现明显疼痛,工作、生活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最严重可导致肠梗阻、肠坏死、腹腔感染等,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手术是唯一的治疗途径[2],腹股沟疝修补术主要分为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主要有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不管采取腹腔镜疝修补术还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血清肿的发生仍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3-5]。

有研究表明,腹腔镜疝修补术后患者常出现局部炎症,渗出物在组织间隙、潜在腔隙及术后形成的腔隙聚集形成血清肿[6]。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对血清肿的诊断标准不同,报道血清肿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国外学者报道其发生率为0.5%-78%[7],国内学者姚胜等报道其发生率为93.4%[8]。血清肿临床表现为术后腹股沟区出现包块,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腹股沟区疼痛或异物感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蜂窝组织炎、感染,甚至导致补片移位、疝复发等风险[9]。血清肿常与复发疝相混淆,引起患者焦虑或不满,甚至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及经济负担,也增加了医生的工作负担。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长武县人民医院住院诊疗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4例,女性16例;年龄在19-75岁,平均年龄(67.48±8.13)岁。本研究经长武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2018 年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10],并经超声检查确诊;初次接受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资料齐全。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受损;免疫功能异常或凝血障碍;对手术方案不耐受、存在禁忌证者;有精神类疾病等不能与医师有效沟通者。

1.2 方法

血清肿判定方法于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分型依据欧洲疝学会2012年推荐的Morales分型[11]:Ⅰ型为临床血清肿持续不超过1个月,Ⅱ型为临床血清肿持续超过1个月,Ⅲ型为可能需要治疗的症状性血清肿,有血清肿的相关轻微并发症,Ⅳ型为需要治疗的血清肿,有血清肿的相关严重并发症。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 ) 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血清肿发生情况分析

100例患者中26例发生血清肿,血清肿总发生率为26%(26/100),其中本组病例中Ⅰ型15例、Ⅱ型7例、Ⅲ型3例、Ⅳ型1例。

2.2 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婚姻状况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病程、疝囊直径、术中出血量及合并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1。

表1 患者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单因素分析

变量

血清肿组(n=26

非血清肿组(n=74

P

性别

20

64

0.822

6

10

年龄(岁)

66.51±4.10

68.19±2.35

0.148

婚姻状况

无配偶

4

9

0.450

有配偶

22

65

病程(年)

0.001

1

5

12

≥1

21

62

疝囊直径(cm

0.001

5

18

59

≥5

8

15

术中出血量(ml

16.25±3.19

13.18±2.27

0.001

合并症

0.001

11

24

15

50

注:合并症主要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2.3 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疝囊直径及合并症均是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术后患者发生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 2。

表2 患者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

OR

95%置信区间

P

病程

6.487

2.104-22.419

<0.001

疝囊直径

1.841

1.059-1.416

<0.001

合并症

3.214

1.152-13.471

<0.001

3 讨论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可直接在患者腹膜前间隙进行修补,是腹股沟疝患者的常用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但受诸多因素影响,部分患者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会发生血清肿,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分析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

本研究中,100例患者中 26例发生血清肿,血清肿总发生率为 26%;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病程、疝囊直径、术中出血量及合并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病程、疝囊直径及合并症均是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术后患者发生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因此,在进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时,对于合并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以及病程较长的患者,血管脆性增加,血浆渗透压下降,常易引起创口的渗出,因此对于有合并症且腹股沟疝病程较长、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对其进行术前评估,对于存在感染的患者,应在感染缓解后进行手术;在手术时,应掌握腹股沟的解剖结构,术中操作时动作尽量轻柔细致,注意保护重要的结构和神经,防止因操作失误引起创面出血、渗血;而较大的疝囊在手术中往往无法完全剥离,需要横断,残留组织会分泌液体,出现血清肿。因此,对于疝囊应尽量完整切除,避免横断,但也需注意盲袋效应的出现,剥离疝囊后应将假疝囊固定在耻骨梳韧带上,避免因假疝囊引发血清肿[12] 。

综上所述,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可能为病程、疝囊直径及合并症,临床可提出针对性干预方案以减少腹股沟疝患者术后血清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雨辰,王明刚.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特殊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7):854-857.

[2]逄世江,黄艳艳,朱冠烈.成人腹股沟疝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3(5):28-30.

[3]李绍春,李绍杰,马慧等.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研究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2,31(10):1389-1394.

[4]章由贤,沈阳,徐瀚斌.成人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形成原因分析及处理[J].腹部外科,2019,32(02):132-135.

[5]王利,韩兵.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淮海医药,2021,39(01):107-109.

[6] 庄哲宏,张剑宝,梁智浩,张冬辉,谭诗成,何葵.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原因及对策[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6,16(05):580-583.

[7] Birch DW. Characterizing laparoscopic incisional hernia repair. Canadian journal of surgery Journal canadien de chirurgie 2007;50:195-201.

[8] 姚胜,李基业.B超检查诊断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后积液[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9,14(02):215-216.

[9] Varnell B, Bachman S, Quick J, et al.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laparoscopic repair of suprapubic hernias.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008;196:983-987.

[10]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8;56:495-8.

[11] Morales-Conde S. A new classification for seroma after laparoscopic ventral hernia repair. Hernia,2012,16(3):261-267.

[12] Ruze R, Yan Z, Wu Q,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laparoscopic transection of an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l sac and postoperative seroma formatio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Surg Endosc. 2019;33(4):1147-1154.

第一作者简介:马健钧,男,生于1980年6月,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

基金资助:长武县科技计划项目(2020CKJ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