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供给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8
/ 2

中学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供给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张金鑫

黑龙江省鸡西市树梁中学  黑龙江省鸡西市 158100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中学体育教育正呈现新的发展取向。作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教育服务项目,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正在朝着高质、高效、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因此,在重大时代机遇和挑战下,如何把握体育课后服务的运行规律、破解体育课后服务面临的主要症结、引领体育课后服务改革并走向高质量发展等亟待解决。

关键词:中学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策略

引言

体育课后服务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教育的现代化推进。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共生理论研究视角分析体育课后服务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及共生界面,致力于实现体育课后服务的规范化、高效化、系统化发展。

1中学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意义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是依据正常的课堂教学计划进行的。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对体育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部分学生甚至将体育课视为“娱乐课”,在操场上做做体操、跑跑步、玩玩游戏整节课就结束了,这种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而随着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中学体育学科也被划分到课后服务中,教师可以利用常规课堂教学及课后延时服务两种模式,对学生开展体育教学引导。但由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及体能均不成熟,自律意识不强,安全防范意识也较为淡薄,且对体育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所以,教师单纯地利用体育课堂对学生开展教学,会限制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提升。而体育课后延时模式能够增加学生的体育学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体育知识,开展体育锻炼。中学体育课后服务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还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常规的体育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体育学习的价值,为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方法,然后,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体育训练,完成体育理论向体育实践能力的转换,真正确保体育课后服务切实发挥作用与价值。同时,中学体育课后服务的有效开展,极大地满足了教育部门对当下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青少年强健体魄的重要教学要求,这对中学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2中体育课后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体育场所

体育场所缺乏,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使体育延时服务后的服务经营风险增大。学校体育延时服务是学校组织延时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体育延时服务热情的重要保证。经现场检查,发现部分学校运动场地占地不规范、教学品质差。针对初中生体育延时服务的旺盛需要,学校难以保障其活动的安全性,严重地制约了其服务质量。

2.2主体能动发展不足

体育课后服务主体的能动发展不足归因于其目标理念未能形成共识,主要体现为政府、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及家庭等共生单元间的主体诉求不同。然而,主体诉求的不同将导致共生单元间的价值理念发生偏离与错位,进而阻碍主体间的能动发展,使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中学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策略

3.1建立健全法规及监管制度,提升服务质量

教育部相继出台了许多课后体育服务的相关政策,为中中学课后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政策支持和保障。首先各地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出台相关的文件完善课后体育服务的政策法规。为课后体育服务的稳步前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各地教育部门对中中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发展要进行督查,包括服务时间是第一届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否达标、服务质量考核情况、服务经费支出情况等,建立完善的课后体育服务考核机制。再者学校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对第三方课后体育服务合作机构和在校的体育教师进行统筹管理,严格实施统一考核标准。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上,要转变观念,实施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3.2挖掘体育合作需求,激发学生运动情感

在中学体育课后服务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强化学生对各项体育运动的技能与知识掌握,同时还应该通过对学生开展体育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虽然较强,但这并不代表其具有较强的体育合作能力。体育运动不仅需要自身掌握更多的体育技巧,有较强的身体素质,更应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这才是确保一名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优秀体育生的前提。所以,为提高学生的体育合作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后延时服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教师应通过不断鼓励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团队当中,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运动。

3.3合理运用游戏方式,创设趣味游戏活动

体育训练过程较为枯燥,而中学阶段学生的自律意识不强,所以,很容易对体育训练产生抵触情绪。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利用课后延时服务,为学生创设游戏化的体育运动模式。学生通过参与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活动,能够达到学习体育知识,进行体育训练的目的。而这种教学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层面对体育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娱乐性”观念,一旦真正涉及专业的体育运动、运动量大的体育项目,以及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在课后延时服务中,教师通过合理运用游戏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与活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体育技能与体育知识的掌握。

3.4扩大场地供给

《通知》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后服务项目,因此场地问题必将成为一大难题。由于中学占地面积较小,体育场地严重不足,且扩建体育场地不具有普适性,因此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参与体育课后服务是解决场地供给不足的重要途径。发挥学校周边社会体育公共场地的作用,鼓励商业体育场馆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保障学生的体育活动场地,为学生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3.5完善学校课后服务监管评价体系

课后服务监管评价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它是决定课后服务是否能够有序、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学校可以设置一个由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以及专门与政府部门、社会资源部门打交道的联络员等组成的课后服务管理委员会,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每学期初,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委员会要商讨制订本校课后服务监管评价条例,为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课后服务一般由家长委员会负责监督,并将家长的意见反馈给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委员会,帮助其不断改进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长都是平等的关系,各方要加强交流合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激发课后服务的活力。

结语

体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为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动力,是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式。立足于“减负提质”建设背景,抓住体育课后服务发展时代契机,围绕体育课后服务的现实分析、出现问题及纾解策略三个层面,审视我国体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但由于我国体育课后服务建设起步较晚,参与主体尚不充足、基础设施尚未健全、供需机制尚不精准、管理模式尚不优化等问题阻碍了我国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欧阳井凤.邢金明.共生理论视域下体教融合现实审视及路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18(5):89-95.

[2]王年文.饶思聪.席冰.等.基于多元共生的社区老龄娱教服务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41(14):100-105.

[3]韩天骄.苏德.“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提质的内涵、价值、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8(5):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