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四个自信助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2

结合四个自信助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范文淑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国内疫情的平息,疫情冲击造成的身心健康需要获得人们的更多关注,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在后疫情时期面临的心理危机,给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的理论层面是两种价值导向的冲突,而实践层面是缺乏足够的心理引导技术来应对。本文通过剖析作为国家一部分的个体其自信体系的建立,与国家宏观政策上的四个自信思想之间的关联,提出以思政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方式来应对挑战,并且从顶层设计、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方面来合理落实具体对策。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四个自信;思政教育

一、高校心理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疫情经历激发人们对生命本身的再思考和再认识,影响个体价值观体系的变化,尤其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影响深远[[1]]。在后疫情时期的背景下,探索疫情对人们身心的持续影响,对这些变化的关注成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主题之一[[2]]。以往研究发现,在巨大灾难的冲击下,群体会一定程度上出现群体应急障碍(PTSD)[[3]],焦虑、抑郁、强迫甚至妄想等负面心理状态会出现波动性往复[[4]],对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表明[[5]],疫情后大学生群体出现自杀、自残或焦虑、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例呈现一定程度的攀升。

疫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挑战,涉及处理心理问题技巧和构建学生稳固认知体系。这些挑战在理论和实践中显而易见。理论上,心理咨询价值中立伦理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伦理观之间存在冲突,尤其是学生认知体系的改变与价值观引导相关。实践层面,我国高校心理工作近二十年内迅速发展,但缺乏应对全球疫情冲击的经验。文化和政策差异导致国内外经验难以直接借鉴,因此,拓展心理教育实践方法,以更好应对高校学生后疫情时期的心理健康挑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二、四个自信夯实大学生认同体系

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内在价值体系的冲击,导致心灵动摇和崩溃,思考生命、现实和社会问题,信息过载引发认知混乱,显著影响心理健康。这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有关,因此建立更强的认同体系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认同本质上是一种归属感的获取,群体认同和个体认同都是在寻求群体的归属感进而强化个体的归属感,从而实现自我定位,构建自我信念和自信支撑[[6]]。通过建立大学生后疫情时期的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来提升和强化大学生的个体自信,实质上是对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及的四个自信要真正理解[[7]]。 

"道路自信"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在危机中的卓越表现,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立场,展现了其独特优势。"理论自信"涉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的坚定信仰。中国在疫情期间的措施展示了正确的政策决策和法治制度,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制度自信"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维护人民的根本权益为核心,党的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减轻了危机时期的各种压力。"文化自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独特优势,人民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精神赢得了社会认同。深刻理解这四个自信要素将加强个体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和信心,同时增强个体信念。通过加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知,有助于他们塑造个体自信,应对后疫情时期的心理危机。

三、心理教育融合思政教育路径分析

强化大学生四个自信为心理健康提供工作路径,实际上是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体现。思政教育关注思想、道德、政治观念等多方面,一直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有共通之处,都致力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可以看作德育的组成部分,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内在层面,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实支持,帮助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平衡,保持人格独立和健康。深层分析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认知,协助大学生克服行为上的障碍,提高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与个体的思想、道德和情感有关,因此,只有通过有机协同育人,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与对策

后疫情时期在应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挑战中,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的背景下有机融合,立足于以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来推动学生个体自信的建立和强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顶层设计,促进科学管理

顶层设计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世界与思想境界,做好顶层设计与规范管理。同时,学校应建立一系列科学的定位,加大教学资金的投入,科学设置课时,慎重选择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教育全面系统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健康需求。

(二)强化人才培养,建立复合团队。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高校是否拥有高素质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取决于是否运用了多种学科尤其是是否运用了心理学。在各大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思政教育者从来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的系统培训。所以,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就需要建立一支心理专业素养较强的队伍。

(三)加强教育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与道德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学知识与思政知识的掌握[[8]]。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政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与思想修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修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接受心理健康、思想修养课程教育,使高校大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与基本调适方式,从而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正确社会认同和积极信念。

参考文献


[[1]] 朱越, 沈伊默, 周霞,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负性情绪影响心理健康的条件过程模型: 人际疏离感的调节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1-10.

[[2]] 席居哲, 宋兰君, 佘壮,等. 抗逆力视角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服务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3]] 肖茜, 张道龙.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评估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J]. 四川精神卫生, 2020, 033(002):115-117.

[[4]] 唐利荣, 陈昊旻. 疫情之后的心理伤痛何时愈合——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J]. 心理与健康, 2020(4).

[[5]] 刘艾祎, 伍新春. 自我同情对疫情所致创伤后消极心理反应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策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42-57.

[[6]] 张莹瑞, 佐斌.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3):475-480.

[[7]] 荣开明. "四个自信"的形成过程及其辩证关系[J]. 学习论坛, 2017, 033(011):8-13.

[[8]] 杨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09)

【基金项目】202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工作室:郁见开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线平台教育工作室,项目编号:FDYGZS202102,工作室负责人:罗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