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理念小学数学课堂量感培养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6
/ 2

基于新课标理念小学数学课堂量感培养的策略

林莉

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小学  福建宁德3551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课程》课程标准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以取得最好的教学结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量感”。但当前,由于对“量感”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了对一些抽象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对一些抽象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忆,不能真正地运用这些知识。所以,进一步探讨与“量感”有关的学习策略,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策略

由于“量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量感”的教学过程中,要在课堂上进行改革,使学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体会到量感,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量感”就是对对象的一种感知,它要求老师通过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一种感知,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对量的感知,从而促进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量感的产生离不开测量的单位,即物体的大小,数量,长度,宽度,厚度,重量,速度等。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对量感的培养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老师应该持续地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量感的学习,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具体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的过程中,量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和地位,即从某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评价的提升,也就代表着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也会变得更强。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试图通过某些参考物体进行估算,比如个子有多高,教室有多大;然而,实际上,这种长度可以通过仪器来准确地测定出来,但实际上,有时并不一定要知道它的确切数值;这意味着,他们所要做的,仅仅只是估算。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估的训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观感和数感;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路,促进他们能够更快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及解决,从而达到建立有效课堂的目的。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认知世界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所涵盖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比他们的现实生活更高,即,借用了数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量感来认识世界,更需要通过计算单位来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量感的培养和培训,还应让他们对现实生活有更多的了解。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很好地从现实世界中获取数学知识。借着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基于此,促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直观感受来对世界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全面认识和基本素质。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关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经常会试图通过实物法、参照法、实验法等方法,来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跟踪式的学习,并基于此,引领学生对其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得以进一步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却常常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尽管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理解量的意义,并以其为依据进行单位转换,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却并没有让学生们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即,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使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对量感的测量出现偏差的情况。这个问题对老师来说很容易,但对同学们来说却很难。在上课的时候,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是因为学生们缺少了量的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若老师缺少对学生发展量意识的训练,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反而会阻碍其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忽略结合生活

所谓的“表象”,就是学生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并将它再现在自己的头脑中。在小学的教学中,对于测量和常用的量这一部分,老师应当尽量向学生展示所熟知的表象,利用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对数量含义的认知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某些抽象知识的讲解的时候,老师仅仅让学生去盲目地去了解,很容易就会造成学生觉得知识的学习比较无聊和单调。基于这些因素,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和效果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策略

(一)融合实际生活培养量感认知

量感是一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概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对量感的研究,使学生对量感有更多的了解,并能对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才能给他们将来的生活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石。为了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东西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我们把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当作一个很大的部分。比如,教师要让学生对“长短度量”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尺子把一个东西的长短量出来,然后把它和真实的东西做一个对比,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个东西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在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内容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例如测量课本中的数字、测量手指和桌子的长度等,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实践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同学们所说的事物的长短,来指导同学们寻找问题的原因。认真地看,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改正它。在老师的引导与协助下,同学可以加深对量感的认识,进而提升其量感技能。对比与评价是学习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方法。尤其在初等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与掌握。在小学数学课中,教师应当把“量”评价当作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培养学生的量感,使评价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升课中的效果。

(二)设立数学问题创建量感教学机制

如何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力,是提高学生量感的关键。当你所设计的问题有较高的品质时,你会发现你所设计的问题对你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你的思考能力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样你就可以更好的参与到你的学习中去;同时,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课堂上,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理解数学,要使其能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可视化的教育资源;把数学问题与信息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学过程更加真实,更加生动,更加有趣,激发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在情景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知识。藉由对数理观念的深度探索,有助于加深对数理知识的了解,进而发展其情绪化的思考。初等数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它包含了很多具体的观念,很多观念是很抽象化的。所以,老师应该运用视觉的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更多的直觉,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对“体积”这一数学观念有了较深的了解,并向他们展示了“乌鸦喝水”这一“情景”的图片,使他们对这一知识有较深的了解和把握。

(三)构建关于量感培养的结构体系

学生在接触和掌握量感时,必须要先建立起量感的知识体系,以便在之后接触更多的测量相关知识时,不会出现概念混乱的情况。举个例子,当学生们已经学会了测量一个东西的长度,然后又开始研究一个东西的面积,这个东西就很难理解了。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很难辨别出圆与圆周的关系,这就给他们的数学学习带来了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建立一个完备的知识库是进行量感训练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学习到平面与空间相互转化时,诸如体积、表面积等非常复杂的空间测量单位,都很容易将平面上的面积和周长搞混,这就大大地加大了学生在数学计量单位方面的认知偏差。所以,老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将与量感有关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明确其实质与含义,构建其知识系统。构建和构建了一个新的知识框架,对他们掌握和区别量感,对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设计生活实践活动

在实际的教学中,尽管老师会给学生比较多的机会,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但实际上,在教学中,如果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和感知这一概念的表现,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对量的意义的理解和对概念的领会。比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有关的实习,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验;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进行学习教学。这主要是由于,有关的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会有某种直观性;换言之,在指导学生亲身经历了长、重等一些量之后,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地了解和应用量,并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结果表明,学生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必须从自己的探索和自己的经验入手。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这就是所谓的“量”。它是一种用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事物速度、程度、规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即人们对事物的观察或感受,对事物的大小、多少、重量等方面进行的评价,属于一种感性认知。对学生而言,量感是指对长度、尺寸和重量的认知;对金钱和时间的感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但是,数量意识在性质上存在着一种不规范的特性,这使得数量意识在初高中阶段往往被忽视。为此,探索适合于小学阶段的量感教育对策,提高小学阶段的量感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量感教育水平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徐馨尔.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3(14):48-50.

[2]刘丹.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教学对策研究[J].名师在线,2023(13):40-42.

[3]朱甜甜.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13):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