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幼儿科探区中的深度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例谈幼儿科探区中的深度学习

张艳

太仓市璜泾镇幼教中心鹿河幼儿园   江苏省 太仓市215400

摘要:幼儿天生就是科学家,科探区是幼儿探索世界的重要场所,是幼儿深度学习促进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荣文幼儿园大班为例,分析了科探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尝试以建立科探项目组以及运用科探区游戏记录和表达的形式,改善科探区环境建设等手段,促进幼儿在科探区中深度学习。

关键词:幼儿、科探区、深度学习

一、谈当前幼儿园科探区的现状

科探区幼儿流动性大,合作探究意识不足。

在区域游戏开展时,幼儿自主的选择区域,导致各区域内幼儿流动性大,探究时间短,不能深入的探究,很难与同伴合作验证猜想和收集资料,更无法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发现和问题。

幼儿探究能力弱,缺乏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幼儿在科探区探究的过程中,对科探现象缺乏观察,对科探区的“计划与记录”等表征不够重视,处于比较被动的接受过程,缺乏对科探知识的思考与理解,更无法辩证的看待科探现象。

二、科探区中的深度学习

关于科探区游戏

幼儿的科学学习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世界,对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也提到“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务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1]科探区游戏作为自主性区域游戏的一部分,应尊重幼儿的想法,以幼儿的自主性为核心,运用游戏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科探区包括自然角和室内科探区,这是一个通过各种材料、现象、动植物等媒介促进幼儿观察发现问题,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区域。自然角中有种植的花草、饲养的动物以及一些成列的瓜果蔬菜等,室内科探区则是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发现科学现象、掌握科学工具,培养科学态度,建立科学概念的区域,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科探区,促进幼儿在科探区中的发展。

(二)、促科探区深入学习的具体措施

建立科探项目小组,明确科探问题,培养幼儿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解决科探区中幼儿流动性大,科探区游戏浅尝辄止的状态,在区域游戏中成立项目小组就非常有必要了。项目小组活动就是几名兴趣相同的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未实现某个或某几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的过程。项目小组较之于其他活动小组相比持续时间较长且具有连续性,在活动过程中小组的成员一般来说是比较固定的,注重幼儿之间的合作。在科探区游戏中建立项目小组的好处就在于它把相同探究兴趣的幼儿组织起来,能充分的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活动过程中同伴之间、师幼之间的互动能让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能更加自主的学习、自由的探索,更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的发挥着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项目小组的建立

项目小组的成立在幼儿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教师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帮助幼儿更好的活动。首先,一个项目小组的人数一般在3人左右,人太少不利于幼儿合作,人太多则容易产生冲突。其次,小组的建立采取互补的原则,同组幼儿在认知水平、社会交往、实际操作方面最好处于互补状态,发挥同伴作用。然后,推举“项目小组长”,鼓励幼儿自己制定规则,增加幼儿的参与感。

学期初,我们班的自然角来了好几只“小仓鼠”,孩子们一有时间就来到自然间照顾小仓鼠。一周后,有两只小仓鼠死了,孩子们都很难过。孩子们开始讨论如何更好的照顾小仓鼠,孩子们从小仓鼠喜欢吃的事物、适合小仓鼠居住的环境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

项目小组的作用

项目小组同一目标的建立,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幼儿自我目标和小组目标相同时,小组成员就会不断努力合作达成目标。

在科探区自然角帮小仓鼠搬家的活动交流环节,昊昊说:“小仓鼠本来喝不到水,牛牛用积木给小仓鼠打了楼梯,就喝到了。好厉害。”牛牛说:“昊昊也帮我一起找小积木了。可是彪彪跑来跑去,都没有帮我们的忙。”

同伴评价对幼儿来说,更容易接受,在案例中幼儿能根据活动中同伴在解决问题中的表现来评价他人,有利于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向同伴学习,更好的合作解决困难。

项目小组活动中,幼儿任务的自行分配,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在分配任务时,能根据同伴能力的判断,分配合适的任务,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发现自身的优势。

在制作小仓鼠标记版这个活中,月月说:“我来粘贴标记,牛牛来装饰。”说完两个孩子都动了起来,这时候嘉文坐在旁边问牛牛说:“那我做什么?”牛牛想了一下说:“你会写字,你来写大四班吧。”嘉文说:“可是我不会写班这个字。”牛牛:“外面的牌子上不是就有吗?你去看一下就好了。”嘉文出去看了以后,成功写出了大四班。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幼儿很好的进行了任务分配,牛牛更是根据嘉文平常表现出来的“文字优势”为嘉文分配了适合他的工作,最后完成了标记版的制作。

鼓励幼儿做计划和记录并与同伴交流分享,促幼儿探究能力发展。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对于其猜想疑问、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呈现和交流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和交流的途径往往依赖于幼儿的“记录与表征”。[2]《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更对幼儿在“记录与表征”有了具体的要求,其中要求5~6岁的儿童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能用数字、图画、图标或者其他符号记录科探结果;能与他人合作交流。

科学活动主要有“设置情景—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交流与表达”这几个环节,所以“记录”可分为设疑记录、猜想记录、观察记录和结果记录。[3]“记录和表征”就是幼儿在科探区中语言或者非语言的行为表现以及一些用图画、数字、表格、照片或者其他表现出来的符号,包括对科探实验的猜想、实验现象的记录、结果的书写、照片的粘贴、同伴的交流和分享等行为。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使得幼儿在前,教师在后。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尝试自己解决难题“如何建造小仓鼠房子”、“需要什么材料”“如何连接房子”。发挥表征和记录的作用,通过数据对比等方法选择到了适合大小的管子进行连接。

活动过程和记录上墙,帮助幼儿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完善知识体系,促幼儿主动地探究。

在科探区游戏中,幼儿难以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得知识能够迁移和内化。活动结束后,幼儿只能对本次活动探究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无法练习以前的探究经验。在科探区的环境创设上,教师应把幼儿在探究同一问题时的记录和表征上墙,促进幼儿思考,如:在“小仓鼠过桥”的游戏中,孩子们对白纸、瓦楞纸、卡纸承受力的的测量中,把不同幼儿的猜测和实验过程记录粘贴在墙上,幼儿通过观察自己记录的过程,以及同伴探究的方法,促进同一探究小组的持续探究,建立不同纸类承重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经验体系,有利于幼而发现新的探究点。也能增强其他项目小组对本问题的探究兴趣,促进全班幼儿的科探水平。

在照顾小仓鼠的活动中,幼儿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小项目进行探究,不仅增强了幼儿的探究能力,通过照顾小生命对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前疫情严重,反思小仓鼠的活动中教师重幼儿更好的照顾仓鼠,忽略了仓鼠身上的一些可能存在的细菌或者是可能发生的咬人行为,可让幼儿辩证的看待仓鼠,并把经验迁移到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让幼儿尝试理性和辩证的探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