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传承与创新——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Op.32的音乐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古典的传承与创新——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Op.32的音乐分析

吕二林

蒙古研究大学

摘要苏联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音乐创作对古典风格的传承与现代技法的探索,以钢琴小品op.32最具代表性。钢琴小品op.32体现了古典与革新的完美结合,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舞曲体裁形式,各小品性格独立完整,以此复兴具有悠久传统的钢琴古组曲,采用了较传统、规范的曲式结构,乐曲各部分的规模、部分之间的比例都体现出对称、均衡的特点,并融汇20世纪新的调式和声风格写作。在音乐处理上,追求简单、淳朴的方式,在其绚丽而又简洁的作品风格背后展现出独特的创作意图。文章通过对钢琴小品op.32的实证分析,探索普罗科菲耶夫对古典钢琴作曲技法和风格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op.32;多元化风格;敲击性

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前苏联现代作曲家。他的钢琴音乐作曲风格自称是4条基准线合作的结果。在1940年的自传中,他认为自己的钢琴音乐风格体现为古典线、现代线、动力线和抒情线这四条基准线的完美展现。有关普氏音乐风格的研究,多是从其4条基准线分析起。我们认为,普氏音乐风格中,学习和欣赏普氏的作品,从这四基线的融合与互动展开解析,而不是单独分析把握,可能更有助于从整体上鸟瞰和把握其音乐创作风格。

1、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op.32的多元化风格特点

1.1普二的古典性

普罗科菲耶夫自幼跟随母亲学习音乐,受到他母亲的熏陶和影响,对古典性的音乐非常喜爱,我们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找到古典时期曲式结构的应用和具有古典时期特点的和声进行,如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1917年的第一交响曲,又名古典交响曲,就具有典型的普氏古典性,采用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技法和双管制配器,我们把这种对古典主义继承并创新的风格称为“新古典主义”。在他的钢琴小品op.32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古典性创作手法,乐曲的曲式结构简洁朴素,结构主要为古典奏鸣曲式。在本首乐曲调性方面,能看到很多调性明确、自然音阶及关系调的转调组成的旋律,并且很多句子中的和声以三和弦为基础,添加很多普氏特点的不和谐变化音,并最终使和声进行得到解决,乐曲节奏均匀,强弱拍分明。普罗科菲耶夫曾说过:“奏鸣曲式已具备展开我的乐思所需要的一切”,因此,在他的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他的作品与传统音乐语言的联系。

1.2普二的浪漫抒情性

普羅科菲耶夫极其喜爱和擅长用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长旋律线条句子来表达音乐,深沉又有内涵,特别注重抒情性的乐段写作,充分连接音与音,乐句与乐句,形成一条宽广粗狂的旋律,内容丰富自由,十分动听。如第一乐章展开部出现的钢琴独奏段落,普罗给钢琴独奏留了大量的表演空间和时间,右手是三连音组成的大琶音伴奏音形,左手穿插右手为宽广抒情的旋律线条,典型的俄国民族乐派旋律特点,旋律深沉悠长,极具歌唱性,与其他狂暴激烈的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好像是暴风雨过后的宁静,一张一弛中更能抒发作曲家对好友的思念之情,情绪瞬间得到释放。在末乐章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大跳音型藏在旋律声部,句子线条悠长,给人以窒息的悲壮之情。

1.3普二的现代和声语言的运用

普罗科菲耶夫在和声语言上极具创新性,早在古典主义时期,和声大多以三和弦七和弦为主,并且句子都会解决,色彩听起来也和谐舒服。音乐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不和谐的和弦出现越来越多,作曲家主要是为了增加乐曲的戏剧性,丰富乐曲的和声色彩,增加乐曲的张力。到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音乐时期,不协和音程在大量作品中的运用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追求和声的紧张和刺激。在这首作品中,普罗科菲耶夫对不和谐音程运用到极致,乐曲乍一听,由于过多的不和谐音程给听众无厘头的感觉,但经典作品需要我们反复聆听推敲和品味,大量的三度叠置和弦、具有俄派风格的大量半音化进行,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音程的连续大跳,使音乐极端紧张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怪诞、谐谑、讽刺的和声色彩,给听众带来窒息的紧张刺激之情,体现了作曲家创作时的压抑和悲痛的心情。尤其是第一乐章展开部的钢琴独奏部分,经过不和谐和声的逐渐堆积,情绪一步步推进,随之加入乐队声部,铜管组占据主导地位,整体的不和谐声音达到极致,几乎全部由不和谐和弦堆积,音量效果极大,把第一乐章推向最高潮。

2、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op.32敲击性演奏手法

敲击性演奏手法最早是由斯塔拉文斯基提出的一种新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把钢琴作为一种高级的打击乐进行演奏,钢琴的发声是琴槌击打琴弦,本身就具有打击乐的属性,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代表作品钢琴套曲《彼得鲁什卡》。普罗科菲耶夫对敲击性演奏手法的理念十分认同,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此演奏技法进行创新,极大地拓充了钢琴的音色和表现力,敲击式演奏需要很强的手臂力量、手指支撑力和爆发力,在声音上追求结实干硬又富有弹性活力的颗粒性音色,与印象派所追求的朦胧迷幻的色彩形成了对比,开拓了20世纪新古典主义钢琴音乐新的演奏技巧。在这首曲子中,敲击性的演奏手法贯穿全曲。主要有以下几类:

2.1刺激尖锐的敲击式重音演奏

这种重音一般都是由不和谐音程构成,以增加乐曲的紧张感和声部的突出感,普罗科菲耶夫认为通过敲击性的重音能形成新的节奏重拍效果,使相同的节奏型在钢琴和乐队中交错演奏,为了使钢琴占据节奏的重拍位置,钢琴必须通过敲击性的演奏才能获得干脆明亮的音色效果,在与乐队的竞奏中占据主导。在乐曲的旋律方面,加入特定节奏型和音型的敲击,增强了旋律的跳跃感和紧张感,使旋律迸发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如第一乐章展开部的第二段(钢琴独奏部分),左右手横跨四个八度的演奏,通过左手的四分音符敲击重音推动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跑动,由单音逐渐转为和弦,使第一乐章在敲击式的重音中一步步推动到最高潮。

2.2托卡塔式的打击乐化演奏

第二乐章是托卡塔式的敲击性演奏,由将近一千五百个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组成,整体的节奏感与巴洛克时期的托卡塔十分相似,钢琴声部全是均匀的连续音符,没有一个空拍,演奏者需要把每个音符都清晰干脆地弹出来;在音色方面,快速的音型通过敲击性演奏,加上重音的突出,颗粒性极强的干硬音色,更能表现出紧张刺激的窒息感。

这首乐曲技巧难度非常高,演奏者必须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才能演奏出这种尖锐刺耳的效果,与浪漫樂派的华彩炫技相比较,这种来自指尖、手掌、大臂、小臂、肩膀、甚至于腰部力量的全力敲击显然更加干脆和粗暴,由此也营造出了严肃、震撼的音乐氛围。

3、总结

钢琴小品op.32是普罗科菲耶夫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可以说是登峰造极,辉煌而疯狂。如果说最初的版本只是作曲家为了好友的自杀发泄愤怒和悲伤而作,褒贬不一,饱受争议,那么十年后作曲家凭借记忆和录音重新整理而成的钢琴小品op.32则是一首震撼人心的旷世之作,普罗的创作既传统又创新,这首曲子所包含的古典性、创新性和抒情性的风格融合,正是普罗的创作风格和特点的体现,他对古典音乐的继承和对20世界和声语言的革新在作品中得到统一。普罗科菲耶夫分析他的创作时说过,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和声的探索,二十世纪是音乐和声语言的大剧变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多作曲家尝试突破传统功能和声去探求新的和声语言,普罗科菲耶夫无疑是极为成功的作曲家之一,并对很多作曲家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拉里萨·丹柯,李浩,吴川译.普罗科菲耶夫[J]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徐月初译.普罗科菲耶夫[J]中国音乐家协会广西分会,2019

[3]汪琴.20世纪钢琴作品中的敲击性音色初探[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3)

[4]罗传开.普罗科菲耶夫-自成体系的革命者[J]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