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家校协同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何珊珊

垫江县文化路小学校    重庆垫江

摘要:劳动教育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近几十年来,小学劳动教育一直采用劳动课、社区综合实践课程及学校清洁卫生课程等形式进行。小学有关劳动力基本素质的培养问题。近年来,在中国少年儿童中普遍反映出轻视劳动成果、不愿动手干活、对一些基本的劳动规律不愿了解的现象,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在社会现实中,漠视或者忽略基本的劳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愈演愈烈,少年儿童普遍对劳动缺乏科学的认知。

关键词:家校协同;小学劳动教育;策略

引言

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校之间优势互补、交叠影响,共同促进劳动育人目标的实现。基于此,家校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是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然要求,是践行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要求。要达到这些要求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大多数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以及建立与之配套且有效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渠道,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之维和社会之维,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

1家校协同劳动教育的意义

1.1培养孩子的劳动品质

通过家校合作、合理设计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活动,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既能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收获成果的喜悦,又能切身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其一,可以锻炼他们的毅力和耐力,培养其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勤劳节俭、认真负责的优秀品质;其二,可以教育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并养成参加劳动的积极意识和习惯,增强其主动性、自律性和适应能力,为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提升孩子的认知水平

在各种类型的劳动过程中,孩子可以亲身感知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比如:植物生长需要基本的水分、土壤、肥料、温度、光照等条件;种植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作物存活率和生长发育;劳动是一种付出,虽然通过付出不一定获得理想的结果,但不付出就不会有收获。通过参与劳动,可以提升孩子们对自然及社会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思维,同时也可以找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和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1.3增进师生及亲子关系

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家校携手,在双向沟通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条件,制订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方案。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劳动教育,一是可以搭建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友好相处、有效沟通的良好平台,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便于提高教育指导的针对性;二是家长和教师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正确的示范、鼓励、支持与帮助等,能够增加有效的陪伴时间,并且改善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心目中严肃与陌生的形象,建立对等、亲密的关系。

2家校协同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2.1塑造家校协同劳动育人理念

家校协同劳动育人是一种集家庭和学校优势于一体的育人方式,通过协同合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品格和劳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家校协同,共同构建“劳动为荣、健康至上”的育人理念,共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劳动,将其视为一种荣耀和价值,真正落实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家校协同劳动育人的关键在于家校达成育人理念的一致性,教师要抓好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劳动课程,并指导家长形成科学的劳动育人理念,共同创造劳动空间、劳动机会,让孩子充分体验劳动的实践过程。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如以家长会、家庭作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劳动育人教育计划和活动,并鼓励家长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活动;此外,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劳动育人活动中,使家校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和合作关系,进一步达成教育共识。劳动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果。在家庭和学校的劳动育人过程中,应该注重情境引导和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家长和老师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协调劳动育人的内容和方式,提供劳动教育开展的社会活动资源和实践基地,教师要有意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使家校之间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2.2开设劳动课程,保障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从一开始,当孩子能够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时,就应该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意识。第一,建立多功能、有选择性的员工培训计划。按照文件要求,保证每周一节劳动课,杜绝其他学科占用学习时间的现象,积极组织校内劳动竞赛,做到不流于形式,实有成效。第二,邀请劳动模范或先进人士分享。培养劳动意识和培养专业技能需要时间和更多的经验,需要合格的技术人员投入,学校为校园和班级招募合格的家长,每天为学校提供1小时的现场指导,开展劳动教育。家长们现身课堂,畅谈劳动价值和员工礼仪,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热情,也促进了劳动质量的发展。第三,以提高劳动质量为重点,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引导家长参与子女劳动教育实施,打造家校通的劳动教育资源。

2.3优化家校社共生环境,完善协同育人共生条件

新时代,劳动教育从顶层设计层面得到强调和重视,为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校社在共同教育目标、共同育人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平等、互联、共赢的教育合作实践体系。有效的家校社合作实践体系需要优化家校社共生环境。优化共生环境,首先需要建构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包括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劳动评价反馈机制等。从劳动教育管理机制方面来看,优化共生环境需要完善劳动教育管理的制度支撑、工作计划和组织架构,促进政策条例与劳育实际相结合的高效落地,制订符合当地特色的劳动教育工作计划,明确劳动教育各组织部门的劳动教育职责。劳动评价方面应以评价学生的过程性表现为主,评价重点依据不同形式、不同时间和不同单元而不同。其次,积极推进家校社的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例如创设和应用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平台“劳动小能手”,通过“劳动小能手”平台推动家校社携手合作,让家校社在协同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内容上形成共振,在行动上保持共进。最后,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生环境还需要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互惠共生的文化环境,为共生环境的良好运作提供专业的、系统的支持。总之,教育的进步需要来自教育主体的活力与动力,积极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是保持这种活力与动力的关键。良好的劳动育人生态环境是构建积极的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生态环境的基石,家校社多元主体和场域的和谐共生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亦是教育生态环境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但仍有许多挑战有待解决。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要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逐步将各自独立的三个教育主体转变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确保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真正意义上的衔接,打造社会主义中国式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共同推动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彰显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戚婷婷.家校协同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书育人,2022(22):22-24.

[2]成海霞.家校协同理念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5):141-142.

[3]施骏琪.家校社共建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09):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