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家庭、社会、学校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载体与实施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5
/ 2

中小学家庭、社会、学校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载体与实施途径

岳亮亮

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五中学

摘要

在当今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在这一背景下,中小学、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具体的教学策略也是众多教师们关注的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不同的内容载体和实施途径来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小学教育提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发展,期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合作;实施途径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社会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巩固。因此,探讨在中小学教育中,家庭、社会和学校如何协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家庭、社会、学校协同合作的重要性

1. 家庭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也是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的主要源头。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家庭的关怀、教育和引导,孩子可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从而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2. 社会的作用

   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舞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拓展孩子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社会活动,孩子能够深入感知社会的多样性,体验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社会的作用也是集群意识形成与学生更好融入社会的重要媒介。

3. 学校的作用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责任。学校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类主题活动,如庆祝国家重要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情感。学校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重要的场所。

二、内容载体

(一)家庭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 倡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面,通过传承家庭的传统文化,如祖辈的故事、家族的价值观,可以让孩子在亲近的环境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比如家书、家训、家庭氛围,都是让学生精神领域得到提升的重要媒介。

2. 家庭活动参与

家长可以积极组织家庭活动,如亲子读书会、文化讲座、传统手工制作等,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和传统,从而培养他们的国家情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培养家庭责任意识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社会环境,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需要从小事做起。家长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环保行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从家庭中的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当然,家庭当中,家长能够与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助力学生打通更多能够培养责任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渠道。

(二)社会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 参与志愿活动

志愿服务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环保行动等,让孩子亲身体验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和使命感。

2. 参观教育基地

组织学生参观国家重要的教育基地,如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可以使孩子深刻感受国家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通过观摩先辈的英勇事迹,孩子们可以在情感上更加亲近祖国,从而培养他们的国家归属感。

3. 参与社会实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访老人院、慰问留守儿童等,让孩子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体验社会关怀和爱的力量。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学校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开设相关课程

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国情教育、公民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使孩子在学校中接受系统性的国家认知教育。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国家历史、宪法法律、社会制度等内容,培养孩子对国家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专业化的讲解。

   2.组织主题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国旗下讲话、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国家宪法日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学生演讲、文艺表演、主题展览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情感。

3. 创设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可以积极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环境、校训标语等方式,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爱国主义氛围,使学生在校园中随处可感受到对国家的尊重和热爱,进而培养他们的国家归属感。

三、挑战与实施途径

(一)家庭因素的多样性

  1.亲子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例如,亲子读书会、文化体验活动等,可以让家庭成员在亲近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和体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2.亲师互动平台

建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亲师互动平台,使家长能够了解学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计划和活动安排。学校可以定期发布相关信息,提供家庭参与的机会,让家长能够更好地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社会环境的多元性

   1.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社会,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存在。通过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尊重和包容的观念。

   2.文化交流

学校可以与其他学校、社会团体合作,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学校间的文化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传统,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

(三)学校课程的重要性

  1.跨学科融合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例如,在语文课上讨论国家英雄的事迹,在历史课上探讨国家的发展历程等,从而减轻学生的课程负担。

   2.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将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其中。例如,举办主题演讲比赛、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表达,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论

中小学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家庭是情感的起点,社会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学校是知识的传授。通过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建立协同机制,以不同的内容载体和实施途径,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詹小美,张梦媛.意蕴·赋意·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J].云南社会科学,2021(06):2-8[2021-11-07].